|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神社為什麼供著3個中國人?他們是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鹿兒島縣的冠岳神社,相傳徐福最後在此定居終老,當地有“徐福墓”和“徐福之井”,被視為聖地,不得喧鬧吵到聖人安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間還形成了“徐福信仰”,許多人相信徐福帶來的中醫藥知識能夠治病救人。在一些地方,人們甚至將徐福視為醫藥之神來供奉。每年都有大量日本民眾前往各個徐福遺跡參拜,祈求健康平安。一些日本歷史學家甚至把徐福舉高到日本神話中的“神武天皇”的原型之一,足見其在日本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蔣介石 “以德報怨”四個大字


蔣介石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在日本神社中的牌位記錄了蔣公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插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二戰結束時,日本已是一片廢墟:城市被轟炸成瓦礫,工業幾近癱瘓,民眾流離失所,經濟瀕臨崩潰。在1945年的對日廣播演說中,蔣介石卻做出了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決定,審慎處理日本的戰爭賠款,並保護在華日本軍民。他深知,如果當時就強行索賠,將導致日本社會徹底崩潰,引發東亞新一輪動蕩,不利於中國自身與地區穩定。同時,他秉持《論語》中“以德報怨”,妥善安置在華兩百多萬日僑,這個決定在當時的中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許多經歷過日軍暴行的民眾難以接受這樣的“寬大處理”。而蔣介石快速下令為日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並組織船只將他們安全送回日本。在那個充滿仇恨和復仇情緒的年代,蔣介石的部下嚴格執行了他的命令,保護了數百萬日本僑民的安全撤離。許多日本家庭因此得以戰後團聚。

27年後的1972年,日本經濟已經騰飛,各亞洲受害國也陸續獲得了戰爭賠償,日本具備支付能力,並准備好對中國的戰爭賠償了,中方索賠眼看水到渠成。當時毛澤東卻在中日建交談判中主動永久放棄戰爭賠款。以犧牲民族利益換取中共建交籌碼。當時的日本政府喜出望外,但日本學者界對毛澤東這一舉動並無特殊好感。

日本,尤其是經歷過二戰的老一輩日本人心中,蔣介石是被視為恩人的,是救命恩人。許多當年被安全遣返日本僑民及其後代,對蔣介石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中正神社。(圖片來源: 公有領域 )

在愛知縣額田郡幸田町的中正神社,專門供奉蔣介石(蔣中正)。

熱海市的伊豆山神社,也是供奉蔣介石的主要神社之一。這是在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後,一些日本民間團體和當年的遣返僑民組織,在伊豆山神社為他設立的牌位和紀念碑。碑文上寫著“中華民國總統蔣公之靈”,並刻有“以德報怨”四個中文大字。每年蔣介石的忌日,都會有日本民眾前來獻花致敬。


一些當年的遣返僑民家庭,在自家的神龕中供奉著蔣介石的牌位,這種私人供奉的形式在日本並不罕見,代表著最真摯的感恩之情。

在橫濱的日本戰後遣僑紀念館中,專門設有感謝蔣介石的展區,展示了當年遣返過程的歷史照片和文獻資料。

日本的一些學術界和政界人士看來,戰後日本能夠迅速從廢墟中重建,沒有被沉重的戰爭賠款壓垮,蔣介石的決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一些日本學者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蔣介石的決定,戰後的東亞格局可能會完全不同。

林淨因 “點心之神”改變日本飲食文化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