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1.4萬億豪賭?專家警告:AI泡沫一旦破裂 先倒的或是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本文刊發在Project Syndicate,作者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 是牛津互聯網研究所人工智能與工作副教授,也是牛津馬丁學院未來工作項目主任。他指出,當今對人工智能及其相關基礎設施的巨額投資,或許最終將如同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投資熱潮般獲得回報。但目前來看,AI所帶來的收益更為溫和,宏觀層面的負面影響卻比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更為顯著。




該圖片由AMIRUN BEGUM在Pixabay上發布


當OpenAI近日宣布將投入1.4萬億美元用於未來的計算能力建設,這只是2025年市場“非理性繁榮”的最新表現。

據估算,今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幾乎完全由數據中心拉動,引發了新一輪對“泡沫何時破裂、又會留下什麼”的廣泛討論。雖然19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破裂時華爾街遭遇重創,但美國卻保留了最重要的成果:基礎設施。

當年鋪設的光纖至今仍在使用,生產力提升,而時任總統克林頓提出建設“通向21世紀之橋”的競選承諾,也成為少數真正兌現的政見之一。

如今對AI的投資或許也能獲得類似回報。但至少目前,收益看起來更加有限,而宏觀代價卻更高。

回顧1990年代,互聯網的紅利在泡沫尚未破裂時就已顯現:1995年至2004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約2.8%,幾乎是前20年平均增速的兩倍,直到2000年代中期才開始減弱。即便當年Pets.com還在燒錢打超級碗廣告,全國的經濟賬面上已經能看到實質收益。

這一次,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在經歷二十年低迷後有所回升,去年約為2.7%。但是否歸功於AI仍言之尚早。事實上,AI的采用率正在下降,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調查顯示,大型企業的使用率出現下滑。


如果這波生產率回升主要來自AI,那隨著采用減少,提振效應也可能很快消失。這再次提醒我們,技術浪潮往往轉瞬即逝。盡管1990年代的信息技術繁榮在當時就已廣為人知,最終也只持續了不到十年。

人們傾向於認為,大語言模型可以加快創新與科研進程,比如揭示學術研究中的隱性聯系、自動編寫代碼、擬定實驗方案等。歷史上的新工具——從虎克的顯微鏡到伽利略的望遠鏡,的確曾引發突破。但這一次,我們早已擁有了終極研究工具,聯網的個人電腦。

即便可以即時獲取全球知識與頂級人才資源,科研生產率和重大突破的數量仍在下降。如今,為了延續摩爾定律(計算性能每兩年翻一番),所需研究人員的數量,已是1970年代初的數十倍。


而且目前的資本開支熱潮,是否能留下可持續的數字基礎設施,也尚未可知。

19世紀鐵路投資和互聯網時代的光纖鋪設,都是長期資產,可隨著技術升級持續利用。很多當年鋪設的光纜至今仍在傳輸數據。一輪資本支出,支撐了多代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更迭。

相比之下,AI更像是在“跑步機”上奔跑。芯片和存儲設備在數年內就會老化或淘汰。如今每個用於訓練大語言模型的服務器機架,需消耗約120千瓦電力,而十年前僅為5到10千瓦。盡管每一代GPU的單位能耗成本在下降,但這也意味著超大型數據中心更新設備的速度更快,舊硬件迅速貶值。光纖可以更新終端設備後繼續使用,而AI技術堆棧貶值極快,需要持續重投。

如果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類似1999年,這種“跑步機”式的投資尚可承受。但現實並非如此。盡管克林頓時代的實際利率更高,但當時的預算盈余與債務占GDP比下降,使得資本市場壓力較小,政府利息支出也相對較低,不容易“擠出”私人投資

如今情況正好相反。美國政府持續的財政赤字接近GDP的6%(約1.8萬億美元),淨利息支出接近1萬億美元,嚴重壓縮了財政空間。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