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關系再親近,也不要向孩子透露這些"隱私"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02


歐女士的案例,令我感到深深的壓抑、無力與痛心:

一個孩子,在她最需要父母保護、最需要被溫柔對待的年紀,


卻被父母以一種極其殘酷的方式,推到了家庭系統的最前面,去承擔整個家庭的創傷。

這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父母自己的情緒宣泄與心理逃避。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替罪羊”機制:孩子被迫成為了父母情緒創傷的容器。

當丈夫不願意面對妻子出軌帶來的痛苦,

將妻子的聊天記錄翻給女兒看,讓女兒替他去承受“被拋棄”和“被背叛”的痛苦時,

當歐女士無法承接婚姻危機帶來的恐慌,

將自己過去的創傷一股腦地傾倒給女兒,讓女兒替她去承受創傷帶來的羞恥與痛苦時,

這種行為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刀刃”——

慢慢割裂孩子的心靈,令孩子在孤獨、混亂和痛苦中迷失自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深層的“自戀需求”。

父母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面對自己的創傷,

於是他們試圖通過讓孩子“共情”自己,來獲得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和安慰。

但這種認同不是建立在理解與尊重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控制和索取之上的。

孩子被迫承擔了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情感負擔,這令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困惑和掙扎。

當他們被要求去理解父母的痛苦,原諒父母的錯誤,為父母的情緒負責時,

實際上是在被剝奪了“做自己”的權利。

他們被迫成為父母創傷情緒的容器,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感受的人。

這種關系模式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到極度壓抑、恐懼和斷裂,甚至發展出精神上的問題。

歐女士的女兒,從活潑開朗變得孤僻、沉默,甚至出現幻聽和自殘行為——

這不僅僅是身體疾病的結果,更是長期心理壓抑和情感創傷的外在表現。

她的憤怒、拒絕和自殘,其實都是在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更深的傷害。

她在用這種方式告訴父母:


“我不想承接你們的痛苦,我不想接受你們的控制,我只想活出我自己”。

03

歐女士的案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鏡子,映射著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的影子。

曾何幾時,我們就是那個無辜的孩子——

缺乏來自父母的愛、看見與守護,

卻被迫為父母的情緒負責,被迫替父母去承接那些不該由我們來承受的傷害,

我們的內在充滿了混亂、羞恥、恐懼,以及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

而後我們長大了,並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愛護孩子,


總是會忍不住在情緒上頭時,將內心的憤怒、恐懼與不安,一股腦扔給孩子,

我們渴望獲得孩子的共情、理解與親近,卻無形中將孩子越推越遠。

如果你正在面臨此類困境,並為此感到懊悔、無措,甚至深深挫敗,

我想對你說:

你不是失敗的父母,你只是一個在黑暗中掙扎的人。

你有權利去愛,也有權利去尋求共情、理解與幫助。

但孩子不是我們的“情緒垃圾桶”,更不是我們用來緩解自身痛苦的工具。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用孩子去“擋刀”,請立刻停下來,面對自己的創傷。

首先,我們可以去覺察並識別自己的情緒/行為沖動。

當你感到一股強烈的沖動——

想要向孩子傾訴婚姻的不幸、生活的艱難,

或者希望孩子跟你站在一邊去對抗伴侶時,

這就是一個關鍵的預警信號:

你正在試圖把孩子拉進復雜的成人世界,替你“擋刀”。

此刻,無論多難,請告訴自己:“停!這是我的課題,不是孩子的。”

哪怕只是短暫的沉默,或者轉身離開現場,給自己一個緩沖空間,都是對孩子的無聲保護。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