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關系再親近,也不要向孩子透露這些"隱私"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好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保護傘,會在危險和傷害面前勇於承擔,護孩子周全。


然而有一類父母——

他們非但不會保護孩子,還會在危險和傷害來臨時,拿孩子去替自己“擋刀”。


脫口秀演員小帕,曾在節目中講述自己的成長遭遇:

大約6、7歲的時候,她的媽媽跟酒後的爸爸起沖突,

爸爸朝媽媽扔過去一把折疊刀,媽媽下意識地拿小帕擋了一下。

小帕嚇得尖叫,非常害怕,耳朵一直在流血。

事後,媽媽拒絕帶她去醫院,只是拿白色毛巾將她的傷口捂上。

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糟糕行為,它對孩子的傷害肉眼可見。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帕媽媽一樣在物理層面拿孩子擋刀的父母,或許並不多;

但那些在心理層面拿孩子“擋刀”的父母,則非常普遍:

他們將自己無法承受的創傷和痛苦,像刀子一樣扔給孩子,讓孩子替自己去承擔。

比如有的父母,在遭受伴侶的冷落、暴力和背叛後,

他們不斷向孩子抱怨、訴苦,將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為自己的痛苦買單。

這同樣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沖突。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展開來講講。

01

來訪者歐女士,有一名15歲的女兒。

兩年前,女兒產生了幻聽,經常在房間自言自語,被診斷疑似精神分裂症。

為此,女兒先後住了兩次院,至今還在服藥。

這不是一個突發的症狀。

事實上,女兒從上初一開始,性格就變得很孤僻,情緒波動大,有自殘沖動。

當時,歐女士跟丈夫的婚姻出現了一些變故——

丈夫抓獲了她精神出軌的證據,氣急敗壞。

他一邊用肮臓的字眼咒罵妻子,

一邊將妻子與網友的聊天記錄翻給女兒看,其中包含很多露骨的、少兒不宜的內容。

女兒看完以後沉默了,連續幾天不搭理媽媽,也不讓媽媽碰她。

歐女士一方面覺得很羞恥,不知該以什麼姿態面對女兒;

另一方面她覺得很恐慌,害怕女兒從此以後再也不理她。

於是在某個夜晚,她強行闖入女兒的房間,向女兒傾訴她過去的不幸遭遇,

包括她年少時期被長輩猥褻,長大後又被貪財的母親逼著嫁人的不堪經歷。

她的本意,是想讓女兒理解她身不由己的處境,共情她的痛苦,並原諒她,

但沒想到,女兒根本不願意聽她訴說,而是聲嘶力竭地沖她大吼:

“你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些?這關我什麼事?我不想聽!不想聽!”

經過那件事以後,原本活潑開朗的女兒,逐漸變得憂郁、孤僻,

她常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每日沒夜地玩游戲,成績因此一落千丈。

丈夫將女兒的“墮落”歸因於歐女士“不守婦道”,變本加厲地羞辱她,兩人越吵越凶。

每每這時候,女兒都會憤怒地讓父母“閉嘴”,

如果父母不依,她就會通過自殘(用頭撞牆,拿小刀割自己)的方式,逼父母閉嘴。

時間久了,女兒的情緒波動越來越大,行為越來越偏激,

直到後來她產生了幻聽,被診斷為疑似精神分裂症。



02

歐女士的案例,令我感到深深的壓抑、無力與痛心:

一個孩子,在她最需要父母保護、最需要被溫柔對待的年紀,

卻被父母以一種極其殘酷的方式,推到了家庭系統的最前面,去承擔整個家庭的創傷。

這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父母自己的情緒宣泄與心理逃避。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替罪羊”機制:孩子被迫成為了父母情緒創傷的容器。

當丈夫不願意面對妻子出軌帶來的痛苦,

將妻子的聊天記錄翻給女兒看,讓女兒替他去承受“被拋棄”和“被背叛”的痛苦時,

當歐女士無法承接婚姻危機帶來的恐慌,

將自己過去的創傷一股腦地傾倒給女兒,讓女兒替她去承受創傷帶來的羞恥與痛苦時,

這種行為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刀刃”——

慢慢割裂孩子的心靈,令孩子在孤獨、混亂和痛苦中迷失自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一種深層的“自戀需求”。

父母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面對自己的創傷,

於是他們試圖通過讓孩子“共情”自己,來獲得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和安慰。

但這種認同不是建立在理解與尊重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控制和索取之上的。

孩子被迫承擔了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情感負擔,這令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困惑和掙扎。

當他們被要求去理解父母的痛苦,原諒父母的錯誤,為父母的情緒負責時,

實際上是在被剝奪了“做自己”的權利。


他們被迫成為父母創傷情緒的容器,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感受的人。

這種關系模式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到極度壓抑、恐懼和斷裂,甚至發展出精神上的問題。

歐女士的女兒,從活潑開朗變得孤僻、沉默,甚至出現幻聽和自殘行為——

這不僅僅是身體疾病的結果,更是長期心理壓抑和情感創傷的外在表現。

她的憤怒、拒絕和自殘,其實都是在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更深的傷害。

她在用這種方式告訴父母:

“我不想承接你們的痛苦,我不想接受你們的控制,我只想活出我自己”。

03

歐女士的案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鏡子,映射著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的影子。

曾何幾時,我們就是那個無辜的孩子——

缺乏來自父母的愛、看見與守護,

卻被迫為父母的情緒負責,被迫替父母去承接那些不該由我們來承受的傷害,

我們的內在充滿了混亂、羞恥、恐懼,以及一種無法言說的孤獨。

而後我們長大了,並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愛護孩子,

總是會忍不住在情緒上頭時,將內心的憤怒、恐懼與不安,一股腦扔給孩子,

我們渴望獲得孩子的共情、理解與親近,卻無形中將孩子越推越遠。

如果你正在面臨此類困境,並為此感到懊悔、無措,甚至深深挫敗,

我想對你說:

你不是失敗的父母,你只是一個在黑暗中掙扎的人。

你有權利去愛,也有權利去尋求共情、理解與幫助。


但孩子不是我們的“情緒垃圾桶”,更不是我們用來緩解自身痛苦的工具。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用孩子去“擋刀”,請立刻停下來,面對自己的創傷。

首先,我們可以去覺察並識別自己的情緒/行為沖動。

當你感到一股強烈的沖動——

想要向孩子傾訴婚姻的不幸、生活的艱難,

或者希望孩子跟你站在一邊去對抗伴侶時,

這就是一個關鍵的預警信號:

你正在試圖把孩子拉進復雜的成人世界,替你“擋刀”。

此刻,無論多難,請告訴自己:“停!這是我的課題,不是孩子的。”

哪怕只是短暫的沉默,或者轉身離開現場,給自己一個緩沖空間,都是對孩子的無聲保護。



緊接著,我們可以尋找一個安全出口,釋放情緒。

你的痛苦是真實且值得被看見的,

你有權利為自己發聲,有權利去尋求幫助,有權利去重建一個更健康、更有愛的家庭關系。

你可以尋找一個信賴的朋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者一個能夠提供情感支持的心理團體,

當情緒的浪潮襲來時,向這些“成人容器”傾倒,而不是那個內心同樣惶恐不安的孩子。

請記住,尋求專業幫助不是軟弱,而是為自己和孩子負責的勇敢表現。

而後,我們可以嘗試將孩子,與我們的創傷進行分離。

歐女士將自己過去的創傷(被人猥褻、被迫嫁人)告訴女兒,

本質上是希望女兒能理解自己的痛苦,原諒自己當下的行為。

但她卻混淆了一個很重要的邊界:

她的創傷歷史,需要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比如心理咨詢中)進行梳理和療愈。

將這些未經處理的沉重記憶拋給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到困惑、恐懼和不堪重負。

我們需要明白:

孩子要的是穩定、安全和理解,而不是被強行拉入父母的痛苦深淵。

父母的創傷,是父母自己的生命課題,不是孩子需要背負的十字架。

04

最後,我想對那些曾經或正在被迫替父母“擋刀”的孩子說:

關於父母的痛苦,雖然你什麼也做不了,但是你什麼也沒做錯。

你無需為他們的婚姻、他們的情緒或他們的生命選擇承擔責任。

你當時無法反抗,不是因為你弱小,而是因為你的愛和忠誠被錯誤地利用了。

現在,如果你已經長大,請開始學習為自己建立情感的邊界,學著將父母的課題還給他們。

這不是不孝,而是你走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獨立的必經之路。

寫在最後

回歸文章開頭的比喻——

父母,應該是孩子成長的保護傘。

我們要為孩子遮蔽風雨,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們手中抵擋利刃的盾牌。

這份保護,源於我們情緒的穩定、內心的強大以及對界限的清晰認知。

當我們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痛苦和創傷,並為之負責時,

我們便收起了那柄無形中刺向孩子的刀,

也真正撐開了那把能夠護佑孩子一生溫暖與安全的保護傘。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