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深圳5个年轻人,用一台3D打印机横扫全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时隔多年,3D打印又一次火了。


有关这项技术,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物理课本上,觉得这只是个概念,距离我们生活非常遥远。

可逛夜市时,你大概率见过那种做工精细的关节龙:造型逼真,一摆一扭的模样,总能让小孩哥挪不开脚。


而这,就是3D打印的造物。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人靠摆摊卖这类小物件,月收入轻松突破两万块。

产品的丰富,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小物件“泛滥”的背后,是3D打印机的爆火。

国庆期间,我和朋友在深圳湾万象城闲逛,在穿过B1层的巨大水幕后,一个硕大的玻璃幕墙映入我们眼帘,上面陈列着数十台铁灰色机器,看着特别震撼。



● 满墙的铁灰色机器

走近才知道,这家名叫“拓竹科技”的终端门店,卖的正是3D打印机。

但最颠覆我认知的还是价格:拓竹入门款3D打印机,优惠后只要900多块,比不少小家电还便宜。

3D打印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新的时尚单品?朋友告诉我,这与我们眼前的这家公司息息相关。



● 3D打印,让年轻人实现了手办自由。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01

拓竹凶猛

拓竹科技,这是个让很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但只要接触过它的产品,就会确信一件事:

这家仅仅成立5年的初创公司,就是3D打印界的大疆。

一方面,拓竹有着浓厚的“大疆基因”,其创始团队的5位成员都曾是大疆旗下高管,在执行力上无可挑剔。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事如大疆一样,都用“很酷”的产品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的规则。

拓竹的创始人名叫陶冶,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2012年获德国康斯特大学博士。

毕业后,他回国并加入大疆,从一名工程师做起,先后担任大疆动力系统部门经理、Mavic pro产品经理、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负责的业务线最多时贡献过大疆超过60%的营收。





● 拓竹创始人陶冶

作为大疆的四大产品经理之一,陶冶为大疆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2020年,他却毅然踏上了创业之路。

当外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大疆优渥的待遇、直面创业的风险时,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我这辈子做大事的最后机会,我感觉青春正在渐渐离我而去,所以我要赌一把。

陶冶的大疆背景,让拓竹在成立之初需要投资时,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前来调研。可当时,3D打印还是个小众的赛道,行业规模仅有6—7亿美金。在调研之后,创投圈对拓竹的热情并不高,最初给的估值仅有3亿美金。

但仅仅两年过去,错过拓竹的投资人就后悔得直拍大腿——正如当年错过大疆的投资人一样。

情况的逆转,来自拓竹2022年发布的第一款产品——Bambu Lab X1。这款历经22个月研发、7次产品迭代的产品被誉为“3D打印界的iPhone”。

当时,市面上所有消费级的3D打印机都存在打印速度慢、失败率高的问题,而X1不仅在精度、材料适配、多色打印等方面远超市场的竞品,更支持16色同步打印,打印时间比同行减少了70%。

凭借指数级的体验提升,X1在问世首月就斩获接近5000万元的全球订单,刷新了Kickstarter(众筹平台)初创企业首款产品众筹纪录。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拓竹成功把消费级3D打印产品拉到了准工业级的层次,但这还只是拓竹“大疆式扩张”的开始。紧随其后,他们又陆续发布了P1P、P1S等产品,持续刺激着市场的需求。

2023年9月,拓竹发布了另一款跨时代产品——A1 min,1199元的发售价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击碎了同行们想要追赶的勇气。

那一年,拓竹的营收飙到了27亿元,净利润7亿元。在此基础上,2024年拓竹的营收同比翻倍,预计营收55—60亿元——

横向看,在2020年拓竹成立时,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也不过于此;纵向看,即使是大疆,从成立到营收接近60亿,也足足用了9年的时间。

迅猛的增速,也难免让人疑惑:一家成立短短几年的创业公司,凭什么能在体验上领先同行2—3代?

02

最好的产品经理

在刚成立那会儿,拓竹过了一段苦日子。

按理来说,陶冶作为前大疆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出走创业后的资金压力并没有普通创业者那么大。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极为烧钱的路:饱和式投入。

普通的初创公司,通常的打法是“短平快”:凑三五人团队、做一款够用就好的产品、快速铺量变现,用现金流熬过最缺钱的初创期。

陶冶的想法是:我要招十个人,把所有可能的方向都探索一遍,再朝效果最好的那个方向深耕。

为什么要自找苦吃?

这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离开大疆,不是来做别人的跟随者的,而是要做规则的制定者。正如他在2024年所说的那样:“要在3D打印的沙滩上画一条线,确立整个行业的标准。”





● 拓竹用户打印出的巴黎圣母院

但定义规则的路,从来都是与高风险共生的险途。

拓竹从成立到X1问世,足足耗费2年,除了天使轮拿到的不多资金,其间几乎没有任何产出和收入。设身处地,就能感知创业的压力和艰险,非大心脏者不能承受。

但,在最难熬的那段时间里,陶冶并不孤单,而是找到了两位“好帮手”:

用户,以及团队——前者为产品设计指引方向,后者则将创意落实砸紧。

陶冶做产品有个很棒的思路:人人皆是拓竹的产品经理,用户的反馈是驱动产品进化最好的方向。

举个例子,在拓竹之前,3D打印对普通消费者并不友好,且不论价格昂贵、硬件拉胯,更重要的是学习门槛高,不会建模的用户是玩不明白3D打印机的。


对此,拓竹做了一件吃力不赚钱的事:专门组建了一个名为MakerWorld的交流社区。

在这个社区,会建模的用户可以为爱发电上传分享模型,不会建模的用户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模型打印。

而且,拓竹为激励用户创作,还投入巨额资金,据称年度激励规模达数亿元,头部创作者的收入超过50万元。

如今的MakerWorld社区,不仅切实解决了用户“买打印机后不知道怎么打”的痛点,更成为全球月活第一的3D模型社区。

除了生态建设,拓竹还特别重视社区运营。团队旗下的每个产品都有独立的Facebook群组,群组内有专业版主持续更新内容。

更关键的是,陶冶本人也经常活跃在社群中。他会直接倾听用户的真实反馈,和用户一起探讨产品优化方向,再将这些有价值的建议同步给团队,落地到实际的产品迭代中。

这类深度的生态与社区共建,曾是不少中国企业的短板。而拓竹团队在这方面的坚持,无疑打破了过往的刻板印象,让全球用户对中国企业的印象有了新的改观。

03

只想打胜仗

从用户那里找到了好思路,还要有执行和落地的能力。

恰好,这正是拓竹团队最擅长的事情。

作为从大疆走出的创业天团,拓竹不止有大疆的野心,更承袭了大疆对人才和研发的重视。

拓竹内部研发团队占比超60%,很多都是来自大疆的前员工,核心成员平均年薪达80—120万,并且通过“工程师主导”模式激发技术突破。

在高薪和研发激励之下,拓竹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强大到不像一家初创公司,而是一支渴望胜利的球队。

正如陶冶评价团队:每个人都将创业看作自己的事,想赢就要努力。



● 拓竹科技五位联合创始人:陶冶、高秀峰、刘怀宇、陈子涵、吴伟

依托强大的班底,拓竹能在需求端事无巨细地把握用户的消费痛点,在产品端用最具效率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产品落地。


在深圳,其实有不少做3D打印机的公司,比如创想三维、智能派等,它们的产品已打磨多年,可以轻松在珠三角找到代工厂,构建自己的打印机产品。

但拓竹不愿意用现成的,而是一定要把整个供应链都掌握在手中。

他们做了件什么事呢?租下一块工厂,自己招聘厂长和工人、采购材料。



这还不够,他们还换了门锁,派专人看管大门,就连工厂老板都不能自己进去,以确保生产环节的保密性与可控性。

这套流程看似烦琐,却为成本控制创造了极致空间。

当同行直接采购电机、芯片等现成部件时,拓竹已将成本优化细化到每一颗几分钱的螺丝钉。最终成功将工业级技术的成本降低70%,让普通消费者也能用上具备工业级精度的桌面3D打印机。

这种硬核的供应链与硬件管理能力,曾让同行难以应对。当年拓竹新品发布后,有同行紧急召开多场会议拆解其产品逻辑,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拓竹的供应链策略,从一开始就与行业拉开了差距。

不依赖现成代工厂、不放松研发投入、不忽视成本细节。正是这份坚持,让它成功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生态护城河。

如今的拓竹已在中、美、加、德、意、澳等全球多个市场,积累了大批忠实用户,而面向未来,它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90%。

04

中国制造的崛起

拓竹的崛起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制造升级浪潮中一道清晰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用产品去定义全球标准。

这股浪潮的背后,是一场跨越四十余年的产业进化,其基因密码,就藏在深圳的街巷中。

从拓竹科技出发,沿着深南大道向东19公里的距离,就是“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

如果你去过这里,就会惊叹此地的人流超越了深圳的任何一个商场和街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数背包客和“1米柜台”的创业者们在这里发家致富。

毫不讳言地说,他们大多靠山寨和模仿赚到了第一桶金,时至今日,当我们看见网购的电子产品从华强北发货,依旧会有所顾虑。

但在野蛮生长下,华强北也构建了全球最强的硬件供应能力,400个元器件在硅谷需要两个月才能找齐,而在华强北只需要一天。

正如华强北博物馆写的那样:“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

沿着华强北向北出发,同样驾驶19公里的车程,就是龙华富士康

1996年,这里以“深圳速度”发展为电子代工核心基地,承接苹果、戴尔等国际订单。2007年,第一代iPhone在此试产,奠定苹果代工霸主地位。

在首代iPhone从富士康出厂的2年后,华为推出了首款智能手机——U8220,并成立海思半导体,启动麒麟芯片研发,开始和苹果同台竞技。

2014年,《华尔街日报》发文称赞一家中国公司是“首个在全球主要的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

这家公司名叫大疆创新,在1年前,他们发布了第一款无人机“精灵 Phantom 1”。

从华强北、富士康再到华为、大疆,正是中国制造从山寨向规模化、从性价比向品牌化、从跟随到引领的不断升级。

时至今日,深圳制造依旧保持着迅猛的生长势头。在西丽、前海、后海等地,安克、影石、韶音、拓竹等众多硬件公司,一个接一个地破土而出。

更让人欣喜的是,它们不再靠性价比内卷,而是用持续创新和过硬的质量,去引领全球消费潮流:

安克创新2024年海外营收约238亿元,占总营收的96.42%;

影石创新2024年海外营收约42.2亿元,占总营收的76.3%;

韶音科技2024年海外营收约49.7亿元,占总营收的70%;

拓竹科技虽然没有明确数据,但产品同样重点面向欧美主流国家。

十年前,当大疆的无人机飞向全球的天空,有人说中国制造正升级为“中国创造”,但也有人反驳说:孤例不证,一个大疆说明不了问题。

十年后,时间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当拓竹们带着产品集体突围,当海外消费者为中国设备排队买单——

答案早已写在风中:中国创造,势不可挡。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69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