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34歲穆斯林市長崛起 紐約中產與華人票倉集體失聲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最大城市紐約(专题)迎來歷史性轉折。年僅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佐赫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在周二晚的選舉中擊敗前州長安德魯·庫默(Andrew Cuomo)與共和黨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Curtis Sliwa),以超過50%的得票率當選紐約市長。


這場被稱為“政治地震”的勝利,讓一名穆斯林青年掌舵全美最重要的城市,也標志著美國地方政治版圖的劇烈震蕩。

曼達尼出生於烏幹達的印度(专题)裔家庭,7歲隨父母移居紐約皇後區。他的父親是一位學者,母親是一名紀錄片導演。曼達尼在曼哈頓私校接受每年高達6.6萬美元的教育,但他始終以“草根左翼”自居,主張社會公平、擴大公共服務與限制資本勢力。


他在勝選演講中對支持者高喊:“我是穆斯林,我是民主社會主義者,而我拒絕為此道歉。”

現場數千名支持者在布魯克林的派拉蒙劇院歡呼,他更直接向總統川普喊話:“川普,我知道你在看——請把音量調高!”

曼達尼以“新黎明”為口號,提出:

凍結租金、

提供免費公交、

提高富人及大企業稅率、

減少警力

擴大社會福利等主張。


這些理念讓他在年輕人和工薪族中贏得空前支持,也令本次市長選舉的投票率創下1969年以來最高紀錄。

在曼達尼的選戰中,《紐約時報》提到的“被忽略的推力”——孤獨的Z世代,成為左右紐約選情的隱形力量。

這一代在疫情中長大,租不起房、交不起學貸、感情不穩、前途迷茫,城市繁華卻與他們無關。


對他們而言,加入曼達尼的競選,不只是政治行動,更像一次“集體心理治療”:他們在拉票派對上交朋友,在桌游夜裡找到歸屬,在碎紙社交晚會中邊聊天邊撕碎舊賬單。政治變成了陪伴,理想成了社交貨幣。

這種“用政治治孤獨”的能量,最終匯聚成一場席卷紐約的青年浪潮,也是曼達尼勝選最被忽略的底層動力。

與這股新潮流相對的,是在紐約奮斗多年的中產與務實的少數族裔,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華人(专题)社區。他們重視治安、稅負與教育,希望城市穩定、理性、可預期。

從選票地圖來看,曼達尼的藍色版圖覆蓋西皇後區(Astoria、Long Island City、Jackson Heights、Elmhurst)一路延伸至曼哈頓北端與布朗克斯;布魯克林的 Williamsburg、Bed-Stuy、Bushwick、Park Slope 等內城再開發區也多為深藍地帶,對應的是年輕租客、公共交通依賴者與進步派組織活躍區。

庫默(橙色)陣營則集中在曼哈頓上東區與中城東、史泰登島,以及皇後東北帶(Flushing 至 Bayside/Little Neck),這些區域自住房比例高、中產與專業人士密集,對加稅與治安議題最為敏感。布魯克林南部的華人移民(专题)聚居區(Bensonhurst、Gravesend)也呈橙色,反映出華韓裔業主群體普遍偏向溫和保守的財政路線。



然而,當草根年輕人的理想與網絡動員結合,當街頭熱情遠超理性投票,中產的聲音正被浪潮淹沒。在法拉盛與布魯克林南部,那一抹象征保守與務實的橙色,正被深藍逐漸包圍。他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發現自己已無法逆轉潮流。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紐約中產成了這場“新政治革命”的旁觀者。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