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方认怂了?川习会上,习表现引猜测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近日,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共党魁习近平韩国釜山举行了时隔六年的首次面对面会晤。这次峰会出乎意料的简短仓促,且以中方在多项核心议题上罕见地全盘接受而告终。会晤中,习近平的反常姿态,以及敏感的台湾问题完全缺席,引发了外界对中共内部权力变动、对美战略的重大调整,乃至领导人健康状况的诸多猜测。


美国常识学者方伟、中国问题专家章天亮、旅美时事评论员唐靖远和香港作家陶杰四位专家,深度剖析了此次“川习会”的异常信号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川习会”规格与习近平异常表现


专家们普遍认为,“川习会”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常,直接反映了中美双方权力地位的微妙变化,以及中方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

1. 临时“抽空”的会晤:压缩了时间

唐靖远在《远见快评》节目中分析,会晤地点选在川普登机返美前的釜山,而非APEC正式会场,暗示这次会晤更像是川普临行前的“抽空”安排,规格低于正式的“场边会谈”。原计划三至四小时的会谈,最终被压缩至约90分钟,实质性交流仅约45分钟。

方伟在《方伟时间》节目中指出,元首级会谈如此仓促收场,且会后未发表联合公报或举行记者会,凸显了会谈的非正式性与中方的急迫感。

2. 习近平“异常”?全程读稿与拘谨

多位专家观察到,习近平在会晤中的表现与其一贯的强硬形象大相径庭。方伟描述他“神情木然”,“心不在焉”,几乎不与川普对视,缺乏应有的互动意愿。



章天亮在《天亮时分》节目中分析,习近平几乎全程照稿宣读,这种过度依赖讲稿的姿态,被解读为可能与记忆力衰退或精力分散有关。

在《方菲时间》节目中,陶杰则用“拘谨、紧张甚至有点僵化”来形容习的肢体语言,认为这显示了其内心压力或对川普不可预测性缺乏应对经验,体现出气场上的明显弱势。


二、经贸谈判结果:中方“认怂”换取“休战”的战略盘算

会谈成果显示,中方几乎全盘接受了美方在多项核心议题上的诉求。专家们认为,这种“认怂”式的让步,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权衡和经济压力。

1. 核心利益上的重大妥协:川普称“全部完成”

方伟总结,川普会后宣布“我们想要的东西全部完成了”,证明了中方在谈判中明显倾向于让步。唐靖远认为,中方以“全面认怂”的姿态换取了美方暂停加征100%关税的承诺,主要让步包括:


农产品采购:承诺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并设定未来三年的年度最低采购量(每年至少2500万吨),接近履行川普第一任期时的贸易协议。

芬太尼问题:承诺敲定出口管制,以换取美方将关税由20%降至10%以“观后效”。

稀土禁运:同意将全球禁运推迟一年实施,为美国发展替代供应链争取了宝贵时间。

能源采购:意外释放了考虑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转而洽谈采购美国石油的信号,这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具有重大影响。

2. 中方战略意图:避免彻底“脱钩”与争取发展空间

章天亮分析,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并将经贸问题称为“压舱石跟推进器”,旨在表达合作意愿,避免中美关系走向彻底“脱钩”。其背后战略仍是“韬光养晦”,以现有产业链优势作为与世界对抗的底气,为继续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

陶杰认为,这次“休战”是中方在巨大关税压力下,缓解经济困境的权宜之计,而美方则利用这一年时间加速“稀土脱钩”等战略布局。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