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这种没一点活人感的短视频,凭什么骗过全网?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图/《西蒙妮》)


对AI内容的不适感,本质上来自两种恐惧:一是分辨不出真假,二是被分辨不出真假这件事激怒。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尊严问题。当你发现自己被一段AI视频骗得团团转,甚至为它流泪、愤怒,直到转发后才发现上当,那种“被操纵”的愤怒是技术恐惧与控制感的丧失的双重叠加。

从原始社会到前AI文明,人类从建立信任、传递信息到构建共识的基础,都是眼见为实。但当AI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任何画面,这套认知体系就开始逐渐崩塌了。倒不是说完全失效,而是你得先证明这是真的。


该图片疑似AI生成



抵制AI内容的笔记。(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也是Sora的出现让观众的角色变得前所未有地尴尬的原因。

如今在互联网上,所有人仿佛都被迫兼职当起“AI判官”,刷到一段视频,就要猜是不是AI生成的。有人甚至在电影节上都在质疑演员是否被偷偷换脸。


人们越来越像是坐在一个无形的评审团里,时刻准备揭穿某个镜头的“造假”。这种怀疑越来越像是一种心理负担。观众不是来做法医的,每次判断真伪,都在消耗观看的乐趣。欣赏的根本,至少不该建立在追查素材来源的基础上。

媒介技术越发达,我们彼此信任的成本也就越高。不过,人类就是这么矛盾:既想保持警惕,又无法抗拒好奇;既担心被欺骗,又享受被惊艳。


这就成了当下AI生成内容最大的悖论:每次争议都在呼吁监管,但监管越多,越显得无力。因为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想清楚,到底想让AI参与创作到什么程度。



(图/《西蒙妮》)

我们也许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真与假,正在从技术问题变成心理问题。过去相信眼见为实,现在只能“怀疑为常”。

所以,当大家在激烈讨论“AI会不会取代演员”,我脑子里蹦出的却是另一句灵魂之问——剪秋到底有没打开食盒?现在明明有视频为证。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5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8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