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確診癌症晚期七年後,被創新藥改變的人生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規范的放化療之後,影像報告上依然能看到殘留的淋巴結。隨著靶向藥物、免疫藥物相繼問世,蕭樸嘗試了各種維持治療方案,病情卻始終未能完全控制。


最終,腫瘤還是復發了——局部腫瘤重新長出,淋巴結繼續腫大,甚至逆流至眼睛、腮腺等部位。“後來整個脖子就像長出一個蘑菇,鼓得都快破皮而出了。”

“長在體表的腫瘤,看著它一天一天變大,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心理折磨。”在鼻咽癌領域的三十年,福建省腫瘤醫院鼻咽癌診治中心的邱素芳教授見證過太多這樣的絕望,“很多患者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三線及以上的了,大部分的藥都試過了”。


醫學進步確實帶來了希望。邱素芳教授提到,近五十年來,得益於調強放療技術的進步以及靶向、免疫藥物的出現,“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相較過去的45%有了極大的提升。但仍有約20%的患者會出現復發或轉移。這部分患者的治療不僅是難題,更是空白”。

中腫內科副主任醫師周華強進一步解釋了“空白”的具體含義:“晚期復發轉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療非常有限。一線標准治療一旦失敗,後續就缺乏標准治療方案。雖然可以嘗試其他化療、靶向或免疫方案,但總體客觀緩解率(ORR)僅在30%左右,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即病灶不再增大的時間段,只有四個月左右。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20%。”

對於葉孜和蕭樸這樣的患者而言,他們被困在了這片缺乏標准治療方案的“空白區”——前線的武器已經耗盡,後線的補給卻遲遲未到。

多一條路

當治療路徑幾乎窮盡,葉孜站在了選擇的十字路口。張力教授給了他一個新選項——不再重復同類常規方案,而是加入一項新藥的Ⅲ期臨床試驗。

“我當時也挺糾結的,問了挺多人,查了很多資料。”葉孜回憶,雖然不記得具體名字,但知道這是一種有兩個靶向的藥物,能“有針對性地去殺死病灶細胞”,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在希望與忐忑交織中,葉孜成為了臨床試驗組的一員。這裡匯聚了一群特殊的“戰友”:一位與他年紀相仿的大哥還在上班,只是固定時間來醫院治療;院內走廊裡掛著的電視一直放著八段錦節目,一位七十多歲的奶奶總是學著比劃,還時常開導他“你看你比我年輕那麼多,要堅持下去”。



病房裡的老人。(視覺中國/圖)


隨著組內好消息陸續傳來,這個特殊的群體在相互鼓勵中,看到了希望。

作為入組患者最多的分中心負責人,邱素芳教授見證了患者的改變。“傳統化療做四到六期,很多患者就堅持不下去了。而ADC藥物主要毒副反應是骨髓抑制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定期復查抽血進行幹預。”

這些不同的治療體驗,源自腫瘤治療領域的前沿突破——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以下簡稱ADC)。這類藥物通過連接子將靶向分子與細胞毒素偶聯,使其兼具高靶向性與腫瘤細胞殺傷力,因而被稱為“精准導彈”,成為近年來靶向治療中發展最迅速的藥物類別之一。

葉孜與蕭樸們參與的這項臨床試驗,正是ADC領域的代表之一——雙抗ADC iza-bren的研究,這是一項由中腫的張力教授團隊牽頭,覆蓋全國55家研究中心,針對鼻咽癌後線治療的隨機對照III期多中心臨床研究。

作為研究者之一,周華強表示:“患者已經用了目前指南上所能用的方案,我們的研究正是為了填補這片後線治療的空白。”

iza-bren的源頭可以追溯至2015年,這是由中國創新藥企百利天恒自主研發的藥物分子。早在十年前,百利天恒就已開始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靶點探索、分子設計與平台搭建。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