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名人匯客廳對話:《雞毛飛上天》原型樓仲平,小吸管大財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雙童的吸管博物館裡,1000多種吸管藏著樓仲平的“創新密碼”:帶止回閥的啤酒吸管年賺千萬,能當眼鏡框的藝術吸管闖進文創市場,可降解的澱粉吸管搶占環保風口。“別人說吸管是夕陽產業,我覺得是思想老了。”他拿起一根可食用吸管咬了一口,“這根吸管能吃,還能根據客戶需求調味道,利潤是普通吸管的十倍。”


工廠裡的革命:“不務正業”的經營哲學

走進雙童廠區,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制造企業:5000平方米的屋頂生態園裡,瓜果藤蔓纏繞,員工在籃球場打球、在池塘邊休憩;包裝車間裡,不少員工工齡超過20年,還有夫妻搭檔、父子共事的場景。“別的廠怕員工談戀愛影響工作,我偏要讓他們在廠裡安家。”樓仲平的這份“不務正業”,源於2002年的一場變故。


那年,父親突發肺癌晚期,樓仲平在醫院和工廠間連軸轉,短短兩個月摔了4部手機。父親去世後不久,他又因急性心肌炎住院9個月,非典期間隔著病房玻璃見不到家人,抑郁症悄悄找上門。“我總擔心車間亂了、員工散了,結果出院回廠一看,機器擺得整整齊齊,倉庫比我在時還規整。”那晚他徹夜未眠,終於想通:“企業不是老板一個人的,把員工當家人,他們才會把企業當家。”

從此,樓仲平把更多精力放在“育人”上。他在企業裡建商學院,自己當院長,課程排到半年後;推動內部創業裂變,孵化出16個創業體和26個經營體,創造的利潤能“再造一個雙童”。安徽蚌埠的農民工老張,2001年進入雙童時才16歲,如今已是車間主管,他說:“樓總教我們不僅要掙錢,還要學會做事做人。”

在環保這件事上,樓仲平更是“舍得下本”。雨水收集系統替代了三分之一的自來水,廢水處理後循環利用,1620萬元的節能投入,換來年均325萬元的效益提升。“歐盟要求原材料必須溯源,生產紙吸管的木材得來自合規產區,別人覺得麻煩,我覺得這是門檻也是護城河。”今年,他組建精銳團隊攻堅歐洲市場,在關稅戰的逆境中打開了新銷路。



扁擔與博士帽:一輩子的“雞毛精神”


間隙,樓仲平隨手翻開桌上的《客觀知識》,書頁裡寫滿批注。這個沒讀過幾年書的貨郎,如今不僅能隨口引用亞當·斯密的理論,還計劃去北京大學攻讀博士:“65歲拿到學位,不算晚吧?”從貨郎擔到博士帽,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雞毛換糖”的底色。

他仍保留著挑擔的習慣,每年展會都要重現當年的場景。“這根扁擔挑過生存的苦,也挑過創業的難,現在挑著的是責任。”2024年,雙童銷售額達2.4億元,占據全球30%的吸管市場份額,可樓仲平說自己每天仍“戰戰兢兢”:“市場變化太快,稍微松懈就會被淘汰。”

當被問起“吸管大王”的稱號,他搖搖頭:“我不是什麼大王,只是把一件小事做到了極致。”就像當年父親教他的“出六進四”——給客戶多添一把糖,看似吃虧,實則攢下信任。如今,這份樸素的哲學被他融進企業管理:對員工多一份關懷,對產品多一份較真,對社會多一份責任。


夕陽下,樓仲平又挑起了那根老扁擔,撥浪鼓的聲音裡,有義烏商人的堅守,更有中國制造業的韌性。正如他所說:“雞毛輕,但只要扎成一束,就能飛上天;吸管小,但只要做到極致,就能撐起一個大產業。”這,就是一根吸管的“飛天”密碼,也是一輩子的“雞毛精神”。名人匯客廳 環球 網絡

——訪談嘉賓征集中——

人物專訪/企業訪談

新聞發布/IP打造/品牌策劃/項目投資

名人匯客廳媒體矩陣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