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名人匯客廳對話:《雞毛飛上天》原型樓仲平,小吸管大財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北京《名人匯客廳》


——新媒體融合投資發展服務平台——

中國現代化人才賦能|為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賦能




60歲的樓仲平挑起那根磨得發亮的老松木扁擔,撥浪鼓“咚咚”聲穿透人潮。這個被稱作“吸管大王”的老人,重現著四十多年前“雞毛換糖”的場景,金絲眼鏡後的目光裡,既有貨郎的堅韌,更有學者的沉靜。當我們提起《雞毛飛上天》,他擺了擺手:“電視劇早把日子美化了,我這一輩子,比劇情糙多了。”

貨郎擔上的少年:苦難是最好的啟蒙

1979年的浙中山區,14歲的樓仲平第一次跟上父親的腳步。不足百斤的體重壓著150斤的貨郎擔,竹筐裡的針頭線腦、糖果糕點晃得人直打趔趄,翻山越嶺時,汗水在臉上沖出兩道泥溝。“那時我們身上有‘三面鏡子’,袖口擦得發亮,臉用油灰抹得刺眼,小孩子追著喊‘貨郎鬼’。”他伸出右手,三根手指仍難以伸直,這是當年創業失敗留下的印記。



1983年,18歲的樓仲平揣著70元錢闖福建石獅,第一次見到電子表時,“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門”。兩天賣完30塊表淨賺90元的狂喜,很快被傾家蕩產的絕望澆滅——第四次進貨時,全家湊的1000元貨款換來的電子表,在漳州火車站被悉數沒收。“我當時跪在站台哭,發誓再也不做生意了。”

種地、挖魚塘、闖新疆,十幾年裡換了20多個行當,樓仲平始終在生存線上掙扎。挖魚塘時,他忘拉電閘就拆電纜,電流擊穿身體的劇痛讓他在醫院躺了半個月,醒來時魚塘已荒廢;往烏魯木齊運貨時,他扒著火車車窗往裡扔包裹,在塞滿貨物的過道裡站了三天三夜,“腳腫得脫不下鞋”。這些狼狽的過往,後來都成了他最珍貴的財富:“摔的跤多了,才明白‘什麼火做什麼’根本長不了,專注才是活路。”

民房裡的突圍:把“一分錢生意”做出標准

1994年,一台二手吸管機成了命運的轉折點。樓仲平租下民房二樓,帶著家人圍著機器打轉,沒想到短短幾年,義烏的吸管廠從四五家暴增到近50家。“別人都在比誰賣得更便宜,一根吸管利潤壓到幾分錢,再拼下去就是死路。”他嗅到了危機,更看到了機會。

1995年,樓仲平花2000元申請“雙童”商標,成為全國首個吸管注冊商標,打破了“小產品做不了品牌”的偏見。三年後,他又牽頭制定《聚丙烯飲用吸管》企業標准,結束了中國吸管行業“無標可依”的歷史。“當時進超市必須有標准號,就像人要有身份證,沒有這個,再好的吸管也登不上台面。”有了標准和商標加持,雙童的外貿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美國一家大客戶甚至能包下半年產能。

就在同行羨慕不已時,樓仲平卻下了步“險棋”:放棄大客戶,立下“單客訂單不超總產量3%”的規矩。“被大客戶牽著鼻子走,他壓價你不敢反駁,利潤越來越薄,哪天他撤單,企業就垮了。”這個看似反常的決定,讓雙童轉向分散的小客戶,短短幾年積累了2萬余家合作伙伴。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依賴大客戶的同行紛紛倒閉,雙童卻靠著龐大的客戶群穩如泰山,這一案例後來被寫進多所高校的MBA教材。



在雙童的吸管博物館裡,1000多種吸管藏著樓仲平的“創新密碼”:帶止回閥的啤酒吸管年賺千萬,能當眼鏡框的藝術吸管闖進文創市場,可降解的澱粉吸管搶占環保風口。“別人說吸管是夕陽產業,我覺得是思想老了。”他拿起一根可食用吸管咬了一口,“這根吸管能吃,還能根據客戶需求調味道,利潤是普通吸管的十倍。”

工廠裡的革命:“不務正業”的經營哲學


走進雙童廠區,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制造企業:5000平方米的屋頂生態園裡,瓜果藤蔓纏繞,員工在籃球場打球、在池塘邊休憩;包裝車間裡,不少員工工齡超過20年,還有夫妻搭檔、父子共事的場景。“別的廠怕員工談戀愛影響工作,我偏要讓他們在廠裡安家。”樓仲平的這份“不務正業”,源於2002年的一場變故。

那年,父親突發肺癌晚期,樓仲平在醫院和工廠間連軸轉,短短兩個月摔了4部手機。父親去世後不久,他又因急性心肌炎住院9個月,非典期間隔著病房玻璃見不到家人,抑郁症悄悄找上門。“我總擔心車間亂了、員工散了,結果出院回廠一看,機器擺得整整齊齊,倉庫比我在時還規整。”那晚他徹夜未眠,終於想通:“企業不是老板一個人的,把員工當家人,他們才會把企業當家。”

從此,樓仲平把更多精力放在“育人”上。他在企業裡建商學院,自己當院長,課程排到半年後;推動內部創業裂變,孵化出16個創業體和26個經營體,創造的利潤能“再造一個雙童”。安徽蚌埠的農民工老張,2001年進入雙童時才16歲,如今已是車間主管,他說:“樓總教我們不僅要掙錢,還要學會做事做人。”

在環保這件事上,樓仲平更是“舍得下本”。雨水收集系統替代了三分之一的自來水,廢水處理後循環利用,1620萬元的節能投入,換來年均325萬元的效益提升。“歐盟要求原材料必須溯源,生產紙吸管的木材得來自合規產區,別人覺得麻煩,我覺得這是門檻也是護城河。”今年,他組建精銳團隊攻堅歐洲市場,在關稅戰的逆境中打開了新銷路。



扁擔與博士帽:一輩子的“雞毛精神”


間隙,樓仲平隨手翻開桌上的《客觀知識》,書頁裡寫滿批注。這個沒讀過幾年書的貨郎,如今不僅能隨口引用亞當·斯密的理論,還計劃去北京大學攻讀博士:“65歲拿到學位,不算晚吧?”從貨郎擔到博士帽,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雞毛換糖”的底色。

他仍保留著挑擔的習慣,每年展會都要重現當年的場景。“這根扁擔挑過生存的苦,也挑過創業的難,現在挑著的是責任。”2024年,雙童銷售額達2.4億元,占據全球30%的吸管市場份額,可樓仲平說自己每天仍“戰戰兢兢”:“市場變化太快,稍微松懈就會被淘汰。”

當被問起“吸管大王”的稱號,他搖搖頭:“我不是什麼大王,只是把一件小事做到了極致。”就像當年父親教他的“出六進四”——給客戶多添一把糖,看似吃虧,實則攢下信任。如今,這份樸素的哲學被他融進企業管理:對員工多一份關懷,對產品多一份較真,對社會多一份責任。

夕陽下,樓仲平又挑起了那根老扁擔,撥浪鼓的聲音裡,有義烏商人的堅守,更有中國制造業的韌性。正如他所說:“雞毛輕,但只要扎成一束,就能飛上天;吸管小,但只要做到極致,就能撐起一個大產業。”這,就是一根吸管的“飛天”密碼,也是一輩子的“雞毛精神”。名人匯客廳 環球 網絡

——訪談嘉賓征集中——

人物專訪/企業訪談

新聞發布/IP打造/品牌策劃/項目投資

名人匯客廳媒體矩陣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載此圖文及視頻均由受訪作者或第三方平台提供,本平台是出於傳遞信息為目的,若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我們更正處理)。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