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名人匯客廳對話:《雞毛飛上天》原型樓仲平,小吸管大財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北京《名人匯客廳》


——新媒體融合投資發展服務平台——

中國現代化人才賦能|為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賦能




60歲的樓仲平挑起那根磨得發亮的老松木扁擔,撥浪鼓“咚咚”聲穿透人潮。這個被稱作“吸管大王”的老人,重現著四十多年前“雞毛換糖”的場景,金絲眼鏡後的目光裡,既有貨郎的堅韌,更有學者的沉靜。當我們提起《雞毛飛上天》,他擺了擺手:“電視劇早把日子美化了,我這一輩子,比劇情糙多了。”

貨郎擔上的少年:苦難是最好的啟蒙

1979年的浙中山區,14歲的樓仲平第一次跟上父親的腳步。不足百斤的體重壓著150斤的貨郎擔,竹筐裡的針頭線腦、糖果糕點晃得人直打趔趄,翻山越嶺時,汗水在臉上沖出兩道泥溝。“那時我們身上有‘三面鏡子’,袖口擦得發亮,臉用油灰抹得刺眼,小孩子追著喊‘貨郎鬼’。”他伸出右手,三根手指仍難以伸直,這是當年創業失敗留下的印記。




1983年,18歲的樓仲平揣著70元錢闖福建石獅,第一次見到電子表時,“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門”。兩天賣完30塊表淨賺90元的狂喜,很快被傾家蕩產的絕望澆滅——第四次進貨時,全家湊的1000元貨款換來的電子表,在漳州火車站被悉數沒收。“我當時跪在站台哭,發誓再也不做生意了。”

種地、挖魚塘、闖新疆,十幾年裡換了20多個行當,樓仲平始終在生存線上掙扎。挖魚塘時,他忘拉電閘就拆電纜,電流擊穿身體的劇痛讓他在醫院躺了半個月,醒來時魚塘已荒廢;往烏魯木齊運貨時,他扒著火車車窗往裡扔包裹,在塞滿貨物的過道裡站了三天三夜,“腳腫得脫不下鞋”。這些狼狽的過往,後來都成了他最珍貴的財富:“摔的跤多了,才明白‘什麼火做什麼’根本長不了,專注才是活路。”


民房裡的突圍:把“一分錢生意”做出標准

1994年,一台二手吸管機成了命運的轉折點。樓仲平租下民房二樓,帶著家人圍著機器打轉,沒想到短短幾年,義烏的吸管廠從四五家暴增到近50家。“別人都在比誰賣得更便宜,一根吸管利潤壓到幾分錢,再拼下去就是死路。”他嗅到了危機,更看到了機會。

1995年,樓仲平花2000元申請“雙童”商標,成為全國首個吸管注冊商標,打破了“小產品做不了品牌”的偏見。三年後,他又牽頭制定《聚丙烯飲用吸管》企業標准,結束了中國吸管行業“無標可依”的歷史。“當時進超市必須有標准號,就像人要有身份證,沒有這個,再好的吸管也登不上台面。”有了標准和商標加持,雙童的外貿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美國一家大客戶甚至能包下半年產能。

就在同行羨慕不已時,樓仲平卻下了步“險棋”:放棄大客戶,立下“單客訂單不超總產量3%”的規矩。“被大客戶牽著鼻子走,他壓價你不敢反駁,利潤越來越薄,哪天他撤單,企業就垮了。”這個看似反常的決定,讓雙童轉向分散的小客戶,短短幾年積累了2萬余家合作伙伴。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依賴大客戶的同行紛紛倒閉,雙童卻靠著龐大的客戶群穩如泰山,這一案例後來被寫進多所高校的MBA教材。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