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減肥: 多運動不一定能減肥 英美研究揭"真正肥胖主因"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減重一定得靠大量運動嗎?最新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與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指出,每日攝取的“食物加工程度”才是真正影響體重與食慾的關鍵因素。在相同熱量下,低加工飲食不僅能幫助減少體脂、穩定血糖,還能大幅提升食慾控制力。這些實證結果顛覆了長久以來“少動就會胖”的觀念,讓我們重新思考健康飲食的真義。


肥胖問題在全球愈演愈烈,傳統觀點常將主因歸咎於運動量不足。然而,兩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與美國杜克大學團隊分別進行的研究指出,“食物的加工程度”可能比運動更深刻地影響體重與健康。研究發現,低加工飲食不僅能有效幫助減重,還能改善食慾控制與身體組成,而人體每日能量消耗其實比想像中穩定,活動量高不一定代表能消耗更多熱量。




研究指出,每日攝取的“食物加工程度”才是真正影響體重與食慾的關鍵因素。(Rachel Clark@Unsplash)

甚麼是高度加工食品?研究揭示健康風險

現代人日常飲食中,超過一半的熱量往往來自高度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這類食品經過多重工業制程,常加入人工香料、色素、甜味劑、乳化劑與增稠劑等添加物,具備高糖、高脂肪、高鹽與低膳食纖維的特徵,營養密度低、熱量密度高,且容易誘發過量攝取。研究者指出,這類食品的構造與口感設計,會幹擾人體自然的飽足感機制,並造成代謝與荷爾蒙調節失衡。

實證研究:低加工飲食可自然減重、控制食慾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與其附屬醫院(UCLH)在《Nature Medicine》發表一項隨機交叉臨床試驗,邀請55位成人參與,比較攝取相同熱量的“高度加工食品”與“低加工食物(Minimally Processed Foods, MPFs)”對體重與食慾的影響。


結果顯示,低加工食品組(如冷泡燕麥、自制意大利肉醬面)在8周後,每日自然減少攝取約290大卡熱量,平均體重下降2.06%,表現優於高度加工組(如即食千層面、能量棒)且無需刻意控制食量。此外,受試者對鹹食與甜食的渴望大幅下降,食慾控制能力是高加工組的兩倍以上,顯示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有助建立更穩定的進食節奏與自主飲食行為。

研究者指出,MPF組的飽足感更持久、飲食更均衡,也讓參與者更容易“自然地”少吃,而非依靠意志力強迫節食。

活動量高≠消耗多,人體能量有“補償機制”


這項飲食研究的結果也與一項全球能量代謝研究相互呼應。美國杜克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Herman Pontzer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一項涵蓋34國、4,186位成年人的代謝研究,分析不同生活型態下的人體總能量消耗(TDEE,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結果發現,即使在活動量差異極大的族群間,例如狩獵采集者與久坐上班族,每日總熱量消耗其實相差有限。Pontzer指出,這是因為人體具備“能量補償機制”,當活動量提高時,人體會在其他生理系統(如免疫、內分泌)上節能補償,讓每日總熱量支出維持穩定。這種調節現象被稱為“能量支出受限模式(constrained energy expenditure)”,意指人體每日可消耗的能量總量有其生理上限,無法無限上升。

換言之,“動越多就能瘦”的觀念並不完全正確,真正影響體重的核心變因,可能仍在於日常攝取的食物內容與加工程度。

專家觀點:不要再把肥胖歸咎於懶惰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肥胖流行病學家Deirdre Tobias博士在接受NPR訪問時強調,社會普遍將肥胖歸因於懶惰與缺乏自制力,是錯誤的迷思。她指出: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