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猪油 老外为什么不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北京档案史料记载,因口粮不足、副食品短缺,曾频繁出现贪污、偷盗、倒卖乃至伪造粮票的案件。


油量不足,如何改善伙食?这个时候猪油便成为重要替代品,油便成了弥补脂肪摄入不足的重要来源。

将肥肉熬制成油,既可用于炒菜增香,油渣还可拌饭食用,于是人们想尽办法榨取每一滴油香,连猪皮、猪骨都不浪费。


人们将有限的猪板油炼成油脂,既延长保存时间,又提升菜肴风味,尤其在北方农村,冬季腌菜配猪油炒菜,是很多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年味。

作家蔡澜曾称,一碗白饭淋上猪油,再加少许豉油,便是他心中的天下美味,在其列出的“此生必试”清单中,“猪油捞饭”赫然在列。

在那个年代,猪油不仅是荤食的替代,更是无数人童年记忆中的顶级美味,大家吃过猪油的美味吗?

然而,在多数西方国家,猪油并未进入主流厨房,别说猪油,就连猪肉都很少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

经过分析,发现这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口味差异,有报道称,英国消费者购买猪油烹饪后,感觉有强烈腥臭味。

很多中国人去西方国家留学,发现他们的猪肉往往一股猪味,不像中国的猪肉经过腌制或高温处理能有效去除腥臊。

网友分析指出,国外部分未阉割的公猪体内含有雄烯酮与粪臭素,雄烯酮具尿臊味,粪臭素则类似粪便气味。

这二者多积聚于脂肪组织,若用此类猪肉炼油,易产生异味,粪臭和腥味就会被融入提炼的猪油里。

但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不阉割公猪,美国几乎100%的公猪在出生数日内即被阉割,公猪都会被阉割,因此猪肉腥味较淡。

但即便如此,美国也极少使用猪油,因其饮食文化更倾向植物油与黄油,猪油被视为过时且不健康


相比之下,欧洲情况就较复杂了,因动物福利争议,部分国家要求阉割时实施麻醉,或采用疫苗抑制激素分泌。

疫苗抑制就跟人体抑制生长激素似的,通过注射疫苗控制性激素分泌,从而减少异味产生。

这种做法虽避免了手术阉割带来的痛苦,但成本较高,普及率有限,导致部分猪肉仍带有明显腥臊味。

尽管流程有些不同,中国的正规屠宰场也普遍实行放血处理,以提升肉质并便于管理。

理论上,只要饲养与屠宰得当,国内外的猪肉和猪油口感差不多,如果仍然存在差异那就是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厨师的区别。


美国为例,大豆油和黄油是主要用油,大豆油广泛用于煎炸与加工食品,黄油则常见于汉堡牛排西餐烹饪。

欧洲国家则偏好橄榄油、菜籽油等清淡油脂,普遍难以接受猪油的浓郁风味。

此外,犹太教与伊斯兰教明确禁止食用猪肉及其制品,包括猪油,这也限制了其在部分地区的传播。

看看中国在使用猪油的菜品上,从猪油拌饭、猪油渣炒青菜,到广式腊味煲仔饭、上海葱油拌面,哪样美食的背后都离不开猪油。

除了口味和饮食习惯,第三大原因是健康担忧,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40%,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欧盟食品安全局建议尽可能减少饱和脂肪摄入,美国心脏协会也推荐降低饱和脂肪比例,推广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由于健康的问题导致猪油在西方进一步边缘化,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在国外超市很难买到猪油,只能从亚洲超市或网上代购。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影响深远的小说,1906年出版的《屠场》。

书中揭露芝加哥肉类加工业乱象:使用腐烂肉制作香肠,甚至有工人不慎坠入油脂槽被加工成油。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