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百歲楊振寧:我的人生走了一個圈.....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一年前,《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首映。首映禮上,生物物理學家王志珍與清華大學教授薛瀾登台,朗誦《天真的預言》,那是楊振寧最愛的小詩:

“從一粒細沙中窺探世界,在一朵野花裡尋覓天堂。掌中握無限,霎那成永恒”。




楊振寧在自己的雕像前

楊振寧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紀的敘事,一個用學術、友情、愛情編織起的故事。



學術:不對稱裡的追問

1922年,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父親是數學家楊武之。少年時代,他在戰亂中逃難——從合肥到昆明,從書桌到防空洞。抗日戰爭期間,楊家租住的屋子被炸成廢墟,他用鐵鍬挖出幾本幸存的英文書,那是他與世界的最初連接。

在西南聯大,他是黃昆、張守廉的同窗,三人被稱為“物理三劍客”。那時,他寫在筆記本封面上的一句話是:“科學,是信仰的另一種形式。”



少年時的楊振寧

後來,楊振寧赴美留學,與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費米的很大影響。費米常帶他走在芝加哥(專題)大學的校園湖畔討論中微子問題,後來,費米回憶:“他不是在尋找答案,而是在追趕宇宙本身。”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顛覆物理學界對左右對稱性的固有信念。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破例速度頒發給他們,標志著兩人在國際物理界的登峰。

此後,楊振寧與米爾斯共同提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將局部對稱性原則推廣到非阿貝爾群,成為現代粒子物理標准模型的基石。這一理論為未來多個諾貝爾獎發現提供了框架基礎。

他用幾十年生命,鋪設起從宇稱到規范,從對稱到破缺的一條路徑。

中國物理事業發展進程中,他從不是旁觀者——楊振寧是率先回國、為中美關系的破冰、為海外華人(專題)歸國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的人。

1971年7月15日,楊振寧紐約(專題)飛到巴黎,順利拿到赴中國簽證。“那時候只有法國航空公司有航班飛中國”,楊振寧說,中國變化實在太大了,“我記得穿越國境線以後,我在空中首先看見的,竟然是我讀大學和離開中國前生活的城市昆明。”

他積極推動中國高能物理、凝聚態物理的國際接軌,協助建立多個國際水平實驗室。

2014年4月,92歲的楊振寧做客浙江大學,他在演講中評述自己的一生,在清華園的生活,西南聯大的歲月,在美國的治學經歷,以及2003年後回到清華居住的生活。“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

他也有審慎的一面:2017年,他公開反對中國立即興建耗資巨大的強子對撞機,認為投入與產出比例不合適。他說:“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



友情:時代中的同道與對手

若科學是孤獨的航行,那麼友情便是一盞盞燈塔,照亮前路。

楊振寧在漫長歲月中,有幾段友情深刻,也有幾場裂痕。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合作,是科學史上的經典篇章。兩人攜手在普林斯頓草坪上討論、在講堂上闡述宇稱不守恒,他們共同打開了物理學的新天地。也在1957年10月,站上了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領獎台。當時,楊振寧年僅35歲,而李政道也只有31歲。


後來,楊振寧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被問及獲得諾貝爾獎的感受,他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學工作的成就幫助中國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人因理念分歧、署名糾葛而決裂。1962年之後,他們再無合作。後來在諾貝爾宇稱發現五十周年會議上,兩人甚至在學術報告中公開交鋒。

這段友情如兩顆並行的軌道,一度重疊,一度分離。但即便決裂,楊振寧仍曾在公開場合為他的另一名搭檔米爾斯正名,對李政道留有感慨。他說,那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同時,楊振寧的科學生涯中伴隨許多大師:愛因斯坦、費米、奧本海默、泡利、丁肇中、戴森……這些名字,不僅在學術上與他交匯,也在思想上與他產生碰撞。



楊振寧參加演講

奧本海默曾推薦他當接班人;泡利一度認為“宇稱不守恒”理論非常離經叛道;米爾斯在歷史呼應中長期被忽略,他則為其發聲。戴森評價他為“繼愛因斯坦、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的卓越設計師”。

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名字漸次離場。派斯、崔曼、黃昆、斯諾……曾與他同行的朋友陸續辭世。每當他說“不在了”的時候,語氣裡常帶一種孤獨。


友情在他生命中,是光影相伴,有時明媚,有時淡去。無論時間如何消磨,他依然在回響中保留那盞燈。



愛情:公式之外的柔軟

在那條用對稱性與破缺編成的科學道路之外,他也有一段柔軟的人生——關於愛,關於陪伴。

楊振寧最初的計劃裡,他本來只打算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待一年的時間。但一個女生的出現,使得計劃改變。

那是1949年的聖誕節,楊振寧在一家中國餐館裡,邂逅了自己曾經的學生——杜致禮。此時距離兩人在西南聯大分開已經過去了整整4年。

許多年後,楊振寧回憶起這次相遇,他說:“我並不知道杜致禮到了美國,我是無意中走進那家飯店。我早到或者遲到,都將錯過與杜致禮相見的機會,可命運之神安排我們在那一天那個地點相聚,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在那次見面不久之後,兩人陷入熱戀。每個周末,楊振寧都會坐著火車,去紐約與杜致禮見面。楊振寧在自己發表的論文後記裡,公開向杜致禮表白:

“最後我還是決定留下,因為我正在同杜致禮小姐談戀愛,她正在紐約讀書,而我從普林斯頓乘車,到她那裡只需要一個鍾頭。”

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的教堂結婚,那一年,楊振寧28歲,杜致禮23歲。婚後的半個多世紀,杜致禮默默地支持他、陪伴他,從未刻意介入科學世界。夫妻一同經歷他的榮光與爭議。她去世於2003年。

楊振寧曾在采訪中說,是杜致禮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港灣,是他身後最堅實的那一根支柱。

後來他的另一段愛情同樣引人注目。2004年,楊振寧和還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讀研究生的翁帆領證結婚。彼時,82歲的楊振寧翁帆年差54歲。社會的爭議隨之而來,但楊振寧卻在許多場合保護著妻子翁帆

在私下,他們也有溫柔與詩意。他曾與翁帆深夜開車去火山看熔岩噴發;她在生日那天挽發換袍,唱起昆曲《牡丹亭》。他坐著聽,笑意柔和。愛情在兩人之間,是跨越爭議後仍能保有的溫度,是他在公式之外的柔軟。

楊振寧翁帆結婚後,有一個“楊-翁Studio”。 他喜歡用鏡頭記錄生活,兩人出去旅游,朋友到家裡做客,以及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覺得值得記錄的事情,他都會自拍自剪,還要自己配樂。

楊振寧的一生,如三幕交錯的戲:在事業中,他以理性丈量宇宙;在友情裡,他與思想者共鳴,也經歷疏離;在愛情中,他保有溫柔的柔軟。

走出人間,他留下公式、信件,也留下那張靜坐的容顏。在歷史中,他終究成為那只飛出雨林的鳥。他的一生,從不完美的宇宙中尋找秩序,也在無序的人世裡保持清醒。或許再過百年,世界仍在他描繪的公式中運轉。

而他,早已成為那道最簡潔的方程——E=科學+永恒。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