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媒体:一年死亡近百人,他们为什么还要去?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其次,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商业团队作为当前徒步市场的重要服务提供方,应加强行业自律,做好风险把控。“比如提高准入门槛,新手的容错率很低,招太多人进山,不符合风险管理的逻辑。”孙斌说。


他还指出,人进入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身体至少需要5天适应期,但许多团队“直接就上了”。“高原地区降水超过10厘米就是很可怕的降水规模了,一些团队需要反思进山的决策是否合理。另外,一些队伍在暴雪前就撤了,这说明领队的风险判断也很重要。”

侨北是一名在云南从事高山向导和高山摄影师工作超过10年的专业人士。他说,对徒步者应设有明确的准入门槛,要求提供健康证明、接受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海拔设置相应经验要求。出发前,公司会为徒步者提供系统的行前训练指导,包括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案和装备检查清单。


此外,侨北的团队也会对向导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要求所有向导必须持有国家认证的从业资质,并定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最新的救援技术和应急预案。

更重要的是,景区和地方政府也应守住安全管理底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文化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多家5A景区文旅策划顾问孙震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一般自然景区都会有救援等医疗保障、游客服务中心、值班人员等配套服务,但这些在高原地区较难实现。

孙震指出,在高原景区,管理者最多会在交界处设置告示牌,说明未开发区域禁止入内,或者对一些游客进行劝返。“但在这样的野外区域,徒步者随便找一条道就走过去了,(管理者)很难控制。”这也是孙震认为高原徒步只能停留在事后救援,几乎无法做到事前预防的主要原因。


不过,黄璜认为,景区需建立能够精准直达每位游客的天气、地质灾害等安全信息系统,使游客能够知悉未来旅程中的风险,景区的应急预案也应更完备。“另外,珠峰东坡等危险且生态脆弱地区,应考虑环境承载量,根据不同情况对准入人数进行科学估算。”

对于国内徒步路线管理的优化方向,黄璜和孤月都提到了美国的步道系统。美国国家级步道包括国家休闲步道、国家风景步道、国家历史步道、连接及附属步道四种类型。


美国《国家步道系统法案》指出,步道建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户外休闲娱乐设施,并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国家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与利用,包括沙漠、湿地、高山、峡谷、河流、森林等具有重要特性的地质地貌结构。

法案对步道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规范:内政部和农业部对国家步道进行宏观管理,制订步道建设的战略计划;国会决定每条步道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需与该步道所在州、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相关机构共同协商决策。在日常维护管理上,步道主要由志愿者团队组成的步道管理协会或联盟负责,内容包括发布相关信息、管理与保护、宣传、社区关系维护等。

“目前我国对高原雪山、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开发还存在‘景区经济’思维,要么不准进入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要么可能过度开发对资源造成破坏。对于此类自然景观,未来还需从‘设施建设导向’转变到‘旅游活动导向’上,在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小的同时丰富旅游活动,健全管理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此类景观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黄璜说。

(文中张瑜、林满、魏名、林辉、王汉堡、孤月、侨北、何峰为化名)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