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跨国药企出售中国资产背后的逻辑 打不过就撤?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从赚中国市场的钱,转向投资中国市场、赚全球的钱

“最近有没有外企想卖中国资产的?有些客户很感兴趣。”一位医疗投资从业人士问《财经》。2025年9月,两家外资医疗企业出售在华资产的消息甫一传出,再次引发业界热议。


这次是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BMS)转让合资药厂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股份,通用电器医疗(GE医疗)考虑出售中国子公司股权。

此前,全球仿制药巨头山德士、日资药企住友制药和协和麒麟等先后售出中国资产,比利时药企优时比出售了在华“成熟产品业务”。追溯至2019年,曾售出中国区资产的跨国药企还有礼来、武田、第一三共等。

与此同时,阿斯利康、西门子医疗、勃林格殷格翰等国际药械巨头,则在2025年宣布了新一轮在华投资计划,分别涉及100亿元、逾10亿元、40亿元。曾经出售中国资产的礼来,也在2024年底宣布投资约15亿元用于工厂产能升级。

几乎同一时间,同在中国,为何有人要退出,有人持续加码?这些跨国药械企业截然不同,甚至左右互搏的选择背后,实际透露出的是行业巨头们对中国市场,某些一致的判断。

1

老药老产品,打不过就撤?

2025年9月确认被BMS售出全部所持股权的合资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老药生产的企业。

摩熵医药数据库显示,中美上海施贵宝在中国拥有12款药物有效批文,主要为头孢、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双胍等常见药物,其中上市最晚的是恩替卡韦,获批于2008年。

“对外企来说,老药没太多价值了,不如卖给中国企业做。”一位国际投资机构药械投研人士告诉《财经》。

细看跨国药企在中国出售的资产,几乎都是较早在中国上市的老药。

优时比委婉的说法是“成熟产品业务”。2024年8月,优时比宣布出售包括神经病学产品、过敏产品及其在珠海的生产基地。其中抗过敏药物西替利嗪,1995年获批在美国上市,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距今已20年。优时比同批售出的其他产品,也都是获批超过十年的老药。

伴随医保谈判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国市场成熟药品价格大幅降低。

截至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进行了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共计435种药品通过这种方式降价求量。前九批集采平均降幅在50%左右,个别品种降幅超过90%。特别是二甲双胍这样的老药,集采后,单日药费可降至0.24元,为集采前15%。

集采药品都是已经上市多年、主要成分过了专利保护期、多家企业生产的品种,也就是说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才会纳入集采范围,由此价格卷得格外激烈。

二甲双胍于2020年8月被纳入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其中口服常释和缓释两个剂型共有八家国内仿制药企业中标。中美上海施贵宝的二甲双胍原研药“格华止”未能进入集采,医院端销售额大幅下滑。2021年,该药全国医院终端销售额下滑28.77%,下滑趋势持续到2024年。2023年起,格华止在实体药店的销售额也开始下滑,2025年至今降幅达20%。

即使没有集采,像二甲双胍这样的老药,竞争也已白热化。原研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已受到国产替代冲击。中国至少有350家企业拥有生产二甲双胍及复方产品的药品注册许可,随着更多新型糖尿病用药进入市场,价格战加剧只是时间问题。现如今,一些二甲双胍降至几分钱一片。

同样,此次BMS出售的恩替卡韦原研药,2008在中国上市,两年后首款国产仿制药获批,到2018年,首仿药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原研药。那时,国家集采还没正式推开。



老药市场萎缩、利润下滑,并非中国独有。一位从事医药出口的企业高管曾告诉《财经》,在美国,原研药专利一旦到期,市场份额会很快被低价仿制药抢走,“基本也就三年,利润就会降得很薄很薄”。

前述药械投研人士认为,在老药利润被大幅挤压的情况下,大型本土企业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换取较好收益。它们拥有更庞大的销售网络,可以触达更加广阔的基层市场,实现以价换量,又有着本土产能带来的规模效应,这些都是跨国药企在中国不具备的优势。

“因为是外企出售中国资产就引发关注了,其实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企业,完全可以理解为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中国企业也有很多老药,卖得不好或者利润太低了,自然而然它就退出市场了,包括一些发展不那么好的企业,被淘汰的也很多。”

2024年出售中国区业务的协和麒麟,可能算是在中国区发展没那么好的企业。财报显示,中国区收入仅占其全球收入约3%,不足5000万美元。

实际上,出售中国资产,只是外资在华策略调整的一种类型,还有不少企业,选择了“外包”。

比如辉瑞,在2024年底与华润医药签署协议,共同推动四款用于肿瘤治疗的成熟药物的商业化运营。赛诺菲选择的合作方则是上药控股,双方合作产品包括多款老药,不少产品已经纳入集采,但多未中标。

2

从样样赚钱,到创新药赚钱

曾有一位资深仿制药从业人士对《财经》回忆,20年前、十多年前,在中国做药,等于“印钞票”。现在,不做创新药,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


阿斯利康、默沙东、礼来、诺和诺德、罗氏制药、诺华等大药企,在2020年其中国区营收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中国区成为核心驱动力量。至2025年上半年,这六家大药企中国区增速均低于全球。

习惯了中国市场飞速发展的跨国药械巨头们,已经开始接受这个现实。

GE医疗首席执行官(CEO)彼得·安杜尼(Peter J. Arduini)在2025年9月公开表示,中国区的增长模式正在改变。他说,过去十年,中国市场有大量新增设备安装,而非成熟市场以设备替换为主的模式,但现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模式将更接近成熟市场。

药物市场也一样。“不断研发新药,替代别人的老药,自己家的老药也被新药替代。”前述国际投资机构药械投研人士指出,卖掉旧资产,换钱做新品,才是更加符合这个行业发展逻辑的选择。

日企住友制药在出售中国东南亚国家业务时,明确表示,将利用此次出售亚洲业务所获取的资金,加速推进北美主力产品成长,同时推进两款抗肿瘤新药的研发。

跨国药企礼来也是。2019年,它将旗下抗生素产品及生产工厂,以2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国企业亿腾医药。2024年底,又宣布投资15亿元用于苏州工厂产能升级,扩大糖尿病及肥胖症用药替尔泊肽的生产规模,兼顾国内需求和出口欧洲

住友和礼来之间的差异在于,出售旧资产后,钱投在了哪里。

礼来的替尔泊肽已在欧美上市,整个公司2024年的营收和利润分别出现了超40%和超60%的增长,扩产、拓展新市场,礼来有钱有底气。而住友,则因产品在北美专利权到期出现亏损,正在全球大幅裁员,集中力量重新拿下北美这个最大的市场,才是当务之急。

可见,跨国药企在战略层面调整了中国区的打法,背后是一场涉及多层面的布局博弈。

一致的是,中国创新药市场对大药企还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2025年上半年,礼来在中国市场收入大增20%,较2024年全年增速9%再升11个百分点。而礼来的明星创新药替尔泊肽在中国正式开始商业销售的时间,是2025年1月2日。

礼来的选择和业绩表明,创新药在中国一样赚钱。

2020年底上市的科创板企业艾力斯,到2025年6月之前,只有一款核心药物,用于肿瘤治疗的伏美替尼。该药于2021年获批,当年12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2年,公司就扭亏为盈;2024年营收23.74亿元,归母净利6.56亿元,成为A股最受关注的医药上市公司之一。

事实上,一些外资企业在宣布出售老药资产的同时,也在推进新药在中国上市。

优时比在宣布剥离业务时表示,“近期正积极筹备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罕见病领域的创新药物。”



卖掉了中美上海施贵宝股权的BMS,2025年在华获批四款药物/疗法的新适应症。其中,明星产品PD-1联合疗法用于肝细胞癌的适应症,几乎与欧盟同步获批,早于美国

3

从全球市场,到全球产业链

一系列迹象表明,对跨国药企而言,中国不再仅是一个单纯赚钱的地方,也是花钱投资,帮助它们在全球更多市场、赚更多钱的产业链的一环。

按照BMS“中国2030战略”的说法,目标是成为“根植中国、源于中国”的创新领导者。这听起来像外企常说的漂亮话。但,BMS在中国实打实花钱了,而且,确实花在了创新产品上。

2023年—2025年,BMS买下了不少中国企业在研创新药权益,覆盖抗肿瘤药物、心脏病用药等。其中,与百利天恒的交易,首付款八亿美元、总额84亿美元,创下抗体偶联物(ADC)交易金额记录。

“从全球制造厂到全球实验室。”前述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正在跨国药企的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全面参与到创新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

BMS称,在制定“中国2030战略”之初,就明确了要确保与全球同步开展创新药物的III期临床研究。对在中国投资情况、出售中美上海施贵宝资产的价格,以及在华研发团队等情况,截至发稿BMS未做回复。

这个变化,主要发生在中国药品监管机构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之后。2018年,中国监管机构成为ICH管理委员会成员,实现全球研发数据的互认。

“在中国做临床,人力便宜,患者入组也方便,速度又快,现在好多MNC(跨国药企)在中国建了研发中心。”前述国际投资机构药械投研人士说。

2025年3月,辉瑞在中国的第三家研发中心于北京启用。礼来、丹纳赫、美敦力等跨国药械企业也在中国新设研发中心或科创中心,这些都是2024年以来宣布的新计划。其中,拜尔、辉瑞、阿斯利康都明确提到,将在新设的研发中心开展临床相关业务。

中国有人,做一些概念验证没问题,新药可以在中国先多走几步看看,行的话就推全球多中心临床。”前述药械投研人士分析,特别是重要药物的研发,不可能全权交给第三方机构,跨国药企在中国同样会亲力亲为。

在2025年的一场行业性会议中,有两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提到,跨国药企在中国推进早期临床,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已经出现了全球新药中国首发的情况。2024年,罗氏的新药可伐利单抗就是在中国率先获批,早于美国欧洲

与20世纪外资药械企业初来乍到时不同,现在的中国,不再是一片未被开发的空白市场,而是充分竞争、对药品疗效和性价比都有要求的日趋成熟的市场。同时,也是拥有了相当实力,可与全球医药产业链同频共振的新的研发中心。因而,跨国大药企必然会调整中国区布局,创新药竞赛、资源重配与市场博弈,缺一不可。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