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明星吐了上热搜,新能源车集体慌了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是真技术,还是营销话术


那么,防晕车技术是黑科技吗?

早在几年前,特斯拉通过OTA更新,提供了一个降低能量回收强度的选项。国内媒体干脆称之为“防晕车模式”:打开后松开电门滑行感更接近传统燃油车,动能回收力度直降50%,让乘客少受突然减速的刺激。


不少体验者表示特斯拉的能量低回收模式确实改善了乘车舒适度。“电门松一点就点刹”的电车晕眩,被这一简单的软件优化缓解了不少。马斯克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这个功能,看起来,这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技术。

轩辕智库成员、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张晓亮提到,“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只要坐在车辆后排,眼睛看不到远方视野,视觉信号和前庭器官的信号就会不一致了。”他认为,要解决晕车问题,技术上就是想办法让这两个信号一致。

《汽车商业评论》从上述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处了解到,目前,很多“防晕”尝试集中在三条路径:

一是让视觉线索与车身运动更一致,比如在屏幕边缘提示加速度趋势,或通过光学和成像增强远方参照;

二是抑制引发眩晕的低频振动与“无预期”加减速;


三是通过座椅、香氛等人因手段缓解症状。

特斯拉的能量低回收模式显然属于第二条路径,而最近苹果在iOS 18推出的“Vehicle Motion Cues”则属于第一种。它通过屏幕边缘的动态点提示车辆的运动趋势,旨在降低视觉、前庭冲突,这一做法与车内光场屏等远焦成像的人因方案思路一致。




“视觉方案理论上有帮助,但个体差异很大;真正有效的,还是把突兀的感觉变可预期。”上述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目前市面上号称防晕车模式的大多营销属性更强,底盘调校才是关键变量,把车内乘员稳住,就能解决50%以上的问题。”

“非预期”的急加速、强回收减速与侧倾,是触发晕动症的“三连击”。他举例称,车企常见做法是在“防晕车模式”开关下,联动已存在的动力、回收、悬架参数,做一套更平缓的MAP。个别车型之所以口碑较好,往往与“座椅、悬架更偏舒适,车身姿态控制到位”有关。

对于整体行业标准,上述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认为“制定难度高、进展缓慢”,原因在于个体差异大,需医院、高校、车企长期联合采集与验证,尽管有机构牵头抗晕性能评价方法,要真正形成可操作且被广泛接受的量化指标,还需要时间。

虽然如此,从车企开始重视防晕车模式来看,《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下一阶段的竞争会从“参数堆料”走向“体感工程”,谁能真正用底层控制与人因设计把突兀感抹平,谁才算真正拿到舒适性的入场券。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