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阪口志文教授獲諾貝爾獎,宣布20年內癌症可治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0月6日晚,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阪大學特任教授阪口志文(74歲)等三人。這是繼去年日本(专题)原子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獲得和平獎後,日本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獎。


這是日本個人獲得的第29個諾貝爾獎,而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領域,則是繼2018年本庶佑教授之後日本的第6位獲獎者。




阪口教授因發現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的“制御性T細胞”而獲獎。這不僅僅是日本科學界的盛事,更是人類對免疫系統認知的一次飛躍。阪口教授發現的“制御性T細胞”,就像人體免疫系統的“刹車”,它像免疫系統的“保安隊”,能抑制過度反應,避免自身免疫暴走或腫瘤逃逸。這項發現,不僅顛覆了免疫學的傳統認知,還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領域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阪口志文教授出生於1951年,是在日本滋賀縣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那是琵琶湖畔的一個寧靜地方,姉川河水靜靜流淌,阪口小時候常常騎自行車去湖邊玩耍。家庭環境樸素,父親是高中教師,曾夢想成為研究者,卻因二戰從軍八年而放棄。母親淑子女士則是一位長壽的老人,直到104歲才離世,她一直期盼兒子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惜只差一年。


阪口從小就是個優等生,文理皆通。中學時,他加入美術部,夢想成為畫家,還沉迷於文學,甚至對哲學感興趣。希臘哲學學者田中美知太郎的書和物理學家渡邊慧的著作,讓他著迷。他一度想學精神科醫學,因為那裡融合了哲學元素,能探討“二律背反”的神秘——比如血液在傷口凝固卻不能在血管內凝固,這種矛盾讓他聯想到免疫系統的“自我”與“非自我”辨識。

不過,母親家系多出醫師,勸他走理科道路。阪口妥協了,考入京都大學醫學部。大學時代,他對病理學著迷,尤其對自身免疫疾病感興趣。那時,京都大學正值學園紛爭後,秩序尚未重建,他中途退學,轉去愛知縣癌症中心做無薪研究生。為了生計,他每周幾晚在醫院值班,剩下的時間鑽研免疫。198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後,赴美留學,輾轉斯坦福大學、加州(专题)大學等四家研究所。那是艱苦的日子,他像“烏冬面一樣遲鈍”的性格,讓他不受外界幹擾,專注研究。198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他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移除某些T細胞,自身免疫疾病就會發作。這讓他提出“免疫抑制細胞”的假設,當時學界主流認為免疫只負責攻擊,不存在“刹車”細胞,他的觀點被視為異端。


阪口教授的妻子教子女士(下圖),是他的研究伙伴。兩人相遇於1977年愛知縣癌症中心的一次夏日參觀會。教子是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生,第一眼覺得阪口“認真樸素,但眼睛裡閃著饑渴的光芒”。



婚後,他們一同赴美,教子作為助手參與實驗,兩人像小團隊一樣,照顧實驗動物、解析細胞。1990年回國後,阪口教授在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任職。1991年,他確認了“CD25”蛋白作為控制性T細胞的標志物。1995年,正式證明其存在。2003年,發現Foxp3基因是其核心開關。這一系列發現,讓他從“異端”變成免疫學先鋒。2011年,他轉至大阪大學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擔任特任教授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創辦了初創企業RegCell,旨在將研究轉化為治療藥物。阪口的職業生涯,如同一場長跑:從無薪研究生,到諾貝爾得主,他獲獎時已是74歲高齡,卻仍活躍在實驗室。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