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去中國化"最徹底的4個國家 有一個已完全西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世界的四個角落,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去中國化”運動,以四種不同的路徑,深刻地改變了這些國家與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關系。


從禁止漢字到消滅方言,這不僅是文化的自然演變,更是為了實現政治獨立和民族認同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在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下,台灣也從教育著手,新課綱刪減中國史篇幅,試著建立台灣主體性,如今看來格外有既視感。

韓國:一紙政令摧毀數千年漢字根基同音異義釀三年官司


韓國文字變革的核心,是由朝鮮世宗王於 1443 年創制的諺文(現稱“한글/Hangul”)逐步取代漢字在日常書寫中的地位。盡管直到 20 世紀早期,漢字仍在官方文書、學術、法律文本中使用。二戰後韓國政府加速“去中國化”,透過政策幹預加速其退出日常書寫。

1970年3月23日,在時任總統樸正熙的命令下,工人拆除了景福宮光化門上的漢字牌匾,宣告了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的時代來臨。數千所小學的漢字課本被收回銷毀,目的是要徹底擺脫一切外來文化的影響。

然而,這項激進的政策很快帶來了文化後遺症。由於韓文是表音文字,失去了漢字的區分,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引發了日常生活的混亂。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 1980 年代初的首爾地方法院,兩家公司因合約中的韓文單詞 “대리” 究竟是“代理”還是“地名”而產生爭議,這場沒有漢字佐證的官司,竟整整打了三年,凸顯出缺乏漢字在法律和商業上的溝通障礙。




朝鮮世宗是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在位期間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被稱為“海東堯舜”。(圖/翻攝維基百科)




樸正熙是大韓民國第5至9屆總統,是韓國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亦是韓國第18屆總統樸槿惠的父親。(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文化理想主義與經濟現實的拉扯下,韓國社會開始分裂為“廢除漢字黨”和“漢字復活派”。直到 2010 年修復光化門牌匾時,雙方仍爆發激烈對峙,最終以漢字版本勝出收場。諷刺的是,雖然政壇一度大力推行廢除,但政界人士如宣布戒嚴被罷免的總統尹錫悅在競選時,仍引用“必死則生,必生則死”等漢字標語來展現決心。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