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BBC:科學家培養"迷你人腦"為電腦提供動力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或許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為數不多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用活細胞制造電腦,而且已經取得一些實際進展。


歡迎來到“生物電腦”(biocomputing)的奇異世界。

在這個領域走在前沿的,是一群我拜訪過的瑞士科學家。


他們希望有一天,資料中心能布滿“活體”伺服器,這些伺服器能夠模仿人工智能(AI)的學習方式,所需能量卻僅為現有技術的一小部分。

這正是我參觀的FinalSpark實驗室聯合創辦人弗雷德·喬丹博士(Dr Fred Jordan)的願景。

我們早已習慣電腦世界裡的“硬體”與“軟體”概念,而喬丹博士及同行們用來形容他們研發成果的,是一個聽上去頗為驚人的詞——“濕件”(wetware)。

簡單來說,這是透過培養神經元,使其形成稱為“類器官”(organoids)的團塊,再將它們連接到電極上,從而開始嘗試把它們當作迷你電腦來使用。



BBC科技編輯柔伊·克萊曼在實驗室觀看培養皿,她身穿白色實驗袍、戴著防護手套和發網。

喬丹博士承認,對許多人而言,“生物電腦”這個概念聽起來確實有些怪異。

他說:“在科幻小說裡,人們早就與這些想法相處許久了。”


“當你開始說‘我要把一個神經元當作小機器來用’時,這是一種看待人腦的全新方式,也會讓人重新思考我們究竟是什麼。”

在FinalSpark,研究的起點是由人類皮膚細胞衍生出的幹細胞,這些細胞購自日本的一家診所,實際捐贈者則保持匿名。

不過,或許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並不缺乏自願者。

“有很多人主動找上我們,”他說。


“但我們只會選擇來自官方供應商的幹細胞,因為細胞的品質至關重要。”



瑞士FinalSpark實驗室裡,細胞生物學家弗洛拉·布羅齊博士的照片。

在實驗室裡,FinalSpark的細胞生物學家弗洛拉·布羅齊博士(Dr Flora Brozzi)遞給我一個培養皿,裡面盛著幾個細小的白色球體。

這些小球本質上就是微型的、實驗室培養的“迷你大腦”。它們由活體幹細胞培養而成,發展成由神經元和支持細胞組成的團塊,也就是所謂的“類器官”。

它們遠不及人腦的復雜,但基礎組成卻相同。

經過長達數月的培養過程後,類器官會准備好接上電極,然後被刺激以回應簡單的鍵盤指令。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