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定居上海35年,美外交官江似虹辭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任美國外交官,在越戰期間派駐南越並記錄了她作為女性在那裡的經歷,此後長居上海,為保護這座城市逐漸消失的租界建築奔走呼吁。她於9月14日在華盛頓去世,享年93歲。


她在一家輔助生活機構中離世,死因是新冠並發症。這一消息由“上海舊蹤”(Historic Shanghai)組織的創始人之一蒂娜·卡納加拉特南宣布。江似虹與卡納加拉特南及其丈夫帕特裡克·克蘭利於1998年創辦了該組織,旨在幫助保護上海中國共產黨革命之前的建築和文化。近年來,這座城市的大部分景觀都被閃亮的高樓大廈所取代。

上海舊蹤”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江似虹通過她的書籍和講座呼吁人們關注保護“這座歷史名城,以免其面目全非”的重要性。聲明還說:“她慷慨地與一代作家、學者和老上海人分享了她的知識。”


並非歷史保護科班出身的江似虹專注於上海兼收並蓄的租界建築——包括其20世紀初的西班牙式別墅、洋蔥頭圓頂的俄羅斯東正教堂和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是由僑居者在1842年至1949年(即從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將市中心割讓給英國,直到“二戰”結束和共產黨接管)期間建造的。

這些建築主要集中在法租界,也散布在美國俄羅斯日本人在該市的聚居區。江似虹記錄了幾乎每條街道上的建築。她與上海攝影師爾冬強合作,於1993年出版了《最後一瞥——上海西洋建築》(A Last Look: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這是她關於建築歷史和徒步旅行的二十多本書中的第一本。



“我們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是,我們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教訓,”江似虹在2018年說。 Tina Kanagaratnam



江似虹著有多部有關上海建築史的書籍,第一本出版於1993年。 Old China Hand Press

她還錄制口述歷史,並收集了大量具有時代印記的小物件——包括蟋蟀籠、電話簿和帶有秘密抽屜的桌子。她後來將全部的檔案資料捐贈給了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

江似虹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從未失去她的美國南方口音——她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她從1981年開始在美國上海總領事館任職,直至1996年退休。她漸漸愛上了這座城市,決定留在那裡。到2016年返回華盛頓時,已經很少有——可能完全沒有——外國人居住在上海的時間比她長。

談到她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時,江似虹曾說:“我從未去過一個看起來如此徹底和完全西化的外國城市。它被完美地保存了下來,是1938年的華沙和加爾各答的結合體,一座完全西方的城市,卻有著亞洲的人口。”

她在1997年告訴《衛報》,因為中國共產黨當時更關心意識形態而非拆除:“我們還得感謝文化大革命對上海的‘保護’。否則,我們會提前25年走到今天。什麼都不會剩下。”



不過她也提到,1981年抵達上海時,這座城市最高的建築只有22層;而當她離開時,已經有三座摩天大樓比帝國大廈還要高。



1970年前後的江似虹。她在201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記錄了自己在越南工作的經歷。 via Historic Shanghai

江似虹(本名萊斯汀·麗貝卡·約翰斯頓)於1931年9月17日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是家中獨女。父親萊斯特·約翰斯頓從事石油產品銷售,目前阿爾瑪·約翰斯頓(娘家姓尤德爾)主持家務。她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長大。


高中畢業後,萊斯汀(她常用泰絲這個名字)曾在弗吉尼亞州裡士滿的一家廣告公司短暫工作。在一位親戚輔導她掌握打字和速記技能後,她於1953年以秘書的身份加入了美國外交系統。

她被派往德國杜塞爾多夫美國領事館工作,在那裡對老式建築產生了興趣。不久她回到國內,進入弗吉尼亞大學攻讀學位。她說,她本想主修建築史,但發現本科女性不能選擇該科目。於是她轉而學習英語、歷史和德語文學,於1961年獲得教育學士學位,1963年獲得德語碩士學位。她還於1964年獲得了威廉與瑪麗學院的碩士學位。

同年,她加入了美國國際開發署,派駐南越,擔任威爾伯·威爾遜和約翰·保羅·范恩的助手,這兩位是南越軍隊的軍事顧問。她在2018年的回憶錄《一場遠方的戰爭:一個美國女人在越南,1967-1974》(A War Away: An American Woman in Vietnam, 1967-1974)中記錄了她在越南的經歷,書中她回憶了親歷1968年北越和越共發動的春節攻勢。

江似虹從不畏懼深入危險戰區。她回憶說,范恩“喜歡有膽量的女性”,當到訪的政要不願陪同范恩乘坐直升機視察戰場時,范恩會回答:“我的秘書們經常和我一起出去。”

(范恩後來對這場戰爭感到失望,他於1972年在南越因直升機失事身亡。前《紐約時報》記者尼爾·希恩在他的著作《閃亮的謊言:約翰·保羅·范恩與美國越南》(A Bright Shining Lie: John Paul Vann and America in Vietnam)中為他立傳,該書於1989年獲得普利策獎。)

戰爭結束後,江似虹重新加入了國務院,先後在新德裡和德黑蘭任職,隨後於1981年調往上海,被任命為總領事行政秘書。除了1980年代末在巴黎短暫逗留外,她接下來將在上海生活35年。




2016年的江似虹,她在那一年結束在上海35年的生活,返回美國。 Frank Langfitt

1986年,她因在協調羅納德·裡根總統訪問上海方面發揮的作用,被評為“年度外交秘書”。

江似虹沒有直系親屬在世。



她在1998年告訴《紐約時報》,盡管上海在她開始保護運動以來指定了數百座建築為歷史地標,但其他中國城市仍在忽視它們的歷史遺產。

她說:“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是,我們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不過,她還是希望她的著作能夠使上海作為“東方巴黎”和她所說的“東方最邪惡城市”(因19世紀美國水手被下藥和綁架事件而來)的這種雙重聲譽成為永恒。

她說:“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看著我們的書說,‘原來中國那時是這個樣子。’”

在她的腦海中、在她的書中,以及在她出力保護的那些近百年的建築中,上海的過去一直活生生地存在著。

“我到達時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西式城市,坐落在不可思議的中國海岸上,”她在2010年接受《上海日報》采訪時說。

上海似乎有一種魔力,抓住了外國人,讓他們難以離開,”她還說。“所以我沒有離開。”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89 秒 and 10 DB Queries in 0.014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