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美國陪讀10年,我把兒子送進了耶魯大學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本周和大家分享一個初中大娃家庭的故事。


故事裡的孩子有些偏科、有些內向。明明很有天賦,卻被困在老師追求“標准答案”的框架裡。

感覺到國內教育不適合自己家孩子,花友@lili 選擇了一個非常大膽,也非常徹底的應對方法:帶娃遠赴美國中學


美國教育中國有什麼不同之處?

美國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現在還建議去美國留學嗎?

如今,花友@lili 已經陪兒子在美國留學10年。為什麼選擇美國美國高中的體驗如何,孩子的現狀如何 ...

今天,通過我們的采訪,一起來看看這個家庭的故事,感謝@lili !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們家“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家從大連搬到上海,再到美國留學陪讀10年。

看著娃從一個內向的 “理工男”,慢慢成長為能自己組建編程俱樂部,本科考入南加州大學USC,直博(本科生畢業後,跳過碩士研究生階段,直接以博士研究生身份攻讀博士學位)耶魯大學,研究前沿AI機器人專業。

我這一路踩過的坑、攢下的經驗,如果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啟發,那就再好不過。

1.

不適應國內教育

我們帶娃留學美國

娃三歲啟蒙起,我就帶著他玩剪紙、折紙、積木、魔方、樂高。他從小喜歡樂高這類拼搭玩具,能自己看圖紙,一步步搭出復雜的模型,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力都比同齡孩子好不少。

到了小學階段,我發現孩子對理科特別感興趣,別的孩子覺得難的數學題,他卻願意花時間去琢磨。我們給他報了數學思維班,他不光不抵觸,還挺喜歡去,回來總跟我說 “今天老師講了個有意思的題”。



本文由@lili 發布於小花生App(花友閱讀打卡和經驗交流園地)

那時候我們從大連搬到上海定居,我每周都帶他去上海科技館。當時地鐵還沒全開通環線,從浦西到浦東得兜個大圈,早上早早出門,晚上天黑才回來,有時候坐公交,有時候倒地鐵,折騰是真折騰,但看著孩子眼裡的光,就覺得值了。

科技館裡的機器人特別吸引他,下棋的、玩魔方的、跳舞的,他能站在那兒看半天,嘴裡還念叨 “這個機器人怎麼這麼厲害”。我趁機跟他說 “要是你學編程,以後也能自己設計機器人的動作,甚至做新的機器人”。

那時候他似懂非懂,但“編程”這兩個字,算是在他心裡扎了根。

當時我們誰也沒想到,後來會決定去美國留學

兒子從小學到初中,讀的都是上海的公立重點學校,成績雖說不是頂尖,但理科一直不錯,本來打算就讓他一路讀下去,考個重點高中,再考個好大學。

轉折點出現在2013年,我們全家去美國旅游,順便帶孩子參觀了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他立馬就被美國學習氛圍吸引了,跟我說 “媽媽,這裡的學校真好,我想在這兒讀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但真正讓我動了出國心思的,還是在國內教育上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兩件事我印象特別深:

一次是語文考試,題目是讓找一個詞的同義詞,孩子寫的詞明明是對的,比如 “高興” 對應 “開心”,結果老師打了叉,理由是 “這個同義詞不是課文裡講的”。

我拿著試卷去找老師,說 “孩子能想到更多同義詞,說明他會思考,這不是好事嗎?” 老師卻說 “考試要按課本標准答案來”。我心裡特別郁悶,教育不就是要讓孩子發散思維嗎?怎麼能把孩子框在課本裡?

還有一次是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考試,題目是給左邊的幾個數字添上數學符號,讓等式成立。孩子用了階乘符號,比如 “3!=6”,結果算出來是對的,但老師還是判錯了,說 “現在還沒學階乘,中學才會教,現在用就是錯的”。

我當時就想,孩子能提前學會新知識,還能靈活運用,這明明是優勢,怎麼反而成了錯處?

這兩件事讓我覺得,國內的教育可能真的不太適合我家娃。

他理科好、文科弱,又內向,不愛在人前表現,不會搞人際關系,而美國教育聽說更 “差異化”,不會因為偏科就否定孩子,只要有一方面做得好,就能被欣賞、被尊重。

還有個實際原因,我侄女那時候也打算來美國讀書,比我家娃高兩屆,我弟弟跟我商量,說 “兩家輪流陪讀,帶一個也是帶,帶兩個也省心省力”,我覺得這個主意靠譜,就這麼定了下來。

而且美國教育質量確實不錯,不管是QS排名還是US News排名,世界頂尖的學校裡美國占了大半,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多。美國教育更注重 “因材施教”,這一點是我最看重的。

於是,在孩子八年級的時候,我帶兒子來到了美國,為了兒子的教育,舍家撇業,夫妻兩地分居。

很多人會問我: “孩子幾年級出國留學最合適?”,我結合我家娃的經歷,覺得要是想在美國考個好大學,八年級來是最好的。

因為美國的高中跟國內不一樣,是從九年級到十二年級,一共四年。八年級來能先過渡一年,適應美國的生活節奏、語言環境。從九年級開始,就能體驗完整的高中生活。

這四年高中對申請大學特別重要,不管是GPA成績、課外活動,還是對美國文化的理解,都能積累得更扎實。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就像小馬過河,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就讀的美國教會學校

2.

美國留學

高中四年對娃的影響最大

從2015年到2025年,我們在美國留學整整十年了。

現在回頭看,真覺得時光飛逝,孩子從一個初中生,變成了現在的博士生,我想說: “這十年陪讀沒白費,孩子的變化,真是肉眼可見”。

美國讀高中,我們給孩子選了一個教會學校,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學費便宜。

我們拿的是學生簽證,孩子不能就讀公立學校,而美國的私立學校學費都很貴,一年要好幾萬美元。相比之下,教會學校的學費比其他私立學校便宜不少,我們家的經濟條件能承受。



有的私立高中的學費和大學差不多,在6萬$多/年,我兒子就讀的高中學費便宜些,在2萬多$/年。

第二個是走讀方便。

如果讀寄宿學校,孩子放學只能在宿舍裡,沒人帶他參加課外活動;而且美國假期特別多,寄宿學校假期不讓孩子住,要麼回國,要麼住朋友家,特別麻煩。我們陪讀的話,走讀更方便,孩子放學能回家,周末還能帶他去參加各種活動。

第三個是校風正。

教會學校崇尚 “與人為善”,不管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都教孩子要善良、誠實、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思想品德素養都比較高,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我也放心。



孩子就讀的美國教會學校

我家娃讀的教會學校離家十幾公裡,開車二十多分鍾就能到。學校規模不算大,高中四個年級,學生數量1000人不到,其中國際生大概只有幾十人。

學校有個大體育場,還有游泳池、實驗室、3D打印室,各種設施都很齊全,孩子上體育課、做實驗都很方便。

這所學校最吸引我們的點,是有個 “四年工程項目”,從九年級開始學,教3D打印、3D 建模、機械設計等專業,這是正好我家娃喜歡,且別的學校沒有的。

老師的教學水平也不錯,基本都是碩士以上學歷,還有些是名牌學校畢業的。比如我家娃的化學老師,在麻省理工招生官眼中,是這方面的權威。



美國的高中課堂

美國教育,不會拿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

美國學校特別看重寫作和演講能力,英語課要寫讀後感,歷史課要查文獻寫論文,有時候要寫好幾頁,還得引用資料來源。我家娃在國內從沒寫過這種學術類的文章,拿著作業本子哭鼻子,說 “媽媽,我不會寫,我不知道從哪兒下手”。

我看著心疼,但也不能替他寫,只能慢慢引導他。先幫他找資料,教他怎麼從圖書館查文獻,怎麼把查到的內容整理成自己的話,一點點幫他建立信心。

那時候我特別焦慮,就去找老師溝通,說 “孩子英語不好,作業也跟不上,我真的很擔心”。沒想到老師特別溫和,跟我說 “你別跟別人比,就跟孩子自己比。你看他來這一個月,是不是比剛來時能聽懂更多單詞了?是不是能寫出簡單的句子了?只要有進步,就是好的”。

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我,我發現很多中國家長都有個毛病,總愛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越比越焦慮,孩子也越來越沒自信。其實換個角度,拿孩子的長處去比,比如我家娃理科比很多同學都好,我就經常誇他 “你這道數學題解得真妙,比老師講的方法還簡單”,慢慢的,他的自信就回來了。





美國甚至能看到,老師站在桌上,慷慨激昂的講課

美國教育,允許孩子“分科跳級”。

國內要是孩子學習好,想跳級就得整個年級跳,但有的孩子不是所有科目都好,比如我家娃,理科能跟上高年級,文科卻不行,根本沒法跳級。可美國不一樣,能做到 “分科跳級”。

我家娃八年級來的時候,學校給他做了個考核,發現他的數學水平夠十年級,就讓他直接跟十年級的同學一起上數學課,相當於跳了兩級;到了九年級,又考了一次,他的物理、化學也達到了高年級水平,就跟十一、十二年級的同學一起上 AP 課。

到了大學更靈活,他學的是計算機,大一的時候,學的計算機和工程課難度就到了大三水平,大三的時候,已經能跟博士生一起上課了。這在國內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美國教育,校內作業貼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國內的作業多,很多是重復性的,比如單詞寫幾十行、數學題刷好幾遍,孩子做久了容易覺得乏味,甚至會抵觸學習。但美國的作業不一樣,特別貼近生活,內容也豐富多樣。

比如我家娃初中的時候,數學課的作業不是做題,而是讓他們當 “小設計師”—— 要麼設計一棟小房子,畫出圖紙,算出面積;要麼自己測量學校的操場、教學樓,畫出學校的地圖。孩子為了完成作業,會拿著尺子去測量,會查建築相關的知識,不知不覺就把數學知識用在了實際生活裡。

還有一次,老師給的作業是 “給你 50 萬美元,你會怎麼投資理財”,孩子為了做好這個作業,專門去銀行問存款利率理財產品,還自己做了個表格,算出不同投資方式的收益,從小就培養了經濟頭腦。

高中的英文課更有意思,作業居然用到了 3D 打印。老師讓他們寫一篇關於 “未來生活” 的文章,然後用 3D 打印出文章裡提到的物品,比如 “會飛的汽車”“智能機器人”,再拿著這些打印品給全班同學演講。

我家娃為了這個作業,查了很多 3D 打印的資料,還自己設計了模型,最後做出來的 “智能機器人” 特別逼真,演講的時候也特別自信。這種作業,既練了寫作,又練了動手能力和演講能力,比單純寫一篇作文有意思多了。






兒子把3D打印技術用在生活中,修好了家裡的排油煙機按鈕

美國的學校,采取走班制,即老師不動,學生動。每個老師的辦公室其實就是這門課的教室,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課表去到不同的教室,每個學生的課表也不盡相同,很難找到兩份完全一致的課表,因此不同課程的同學都是不同的。

而且學校的選修課特別多,除了常規的語文、數學、科學,還有陶藝課、美術課、廚藝課、縫紉課等等,通過這些課程,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領域的東西,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孩子的課程

在這樣靈活的教育體系下,兒子的興趣得到了充分釋放。

剛到美國讀 8 年級時,他便主動選修了國內從未接觸過的陶藝課,既想探索新領域,也希望通過專業詞匯學習提升英語水平。短短一學期,他交出了7件精心創作的陶藝作品,每一件都讓他愛不釋手。

其中幾件因創意與工藝出色,還被選入學校展覽,這讓他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兒子的陶藝課作品

同樣由他自主選擇的廚藝課,更是讓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十分系統:從了解食物的生長原理,到學習食材搭配、掌握烹飪技巧,最後還要負責餐後餐桌的整理與清潔。



孩子在廚藝課做的小點心

美國的學校早上8點上學,下午2點30分放學,老師講課很少,很多知識需要孩子課後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在網上找資源學。

因為放學早,孩子有很多的時間參與社團的活動,美國學校的俱樂部也特別多,而且全是免費的,都由學生自己組建。



我家娃九年級的時候,發現學校沒有編程俱樂部,就跟我說 “媽媽,我想建個編程俱樂部,讓更多同學學編程”。我特別支持他,讓他自己去跟校長談。從跟校長協調課後使用的教室,到自己設計招新海報、貼在學校的公告欄,再到設計俱樂部的T恤、找服裝廠加工,全是他自己搞定。



兒子自己設計的編程俱樂部服裝

那時候他才九年級,每天放學都留在學校忙俱樂部的事,有時候周末還要去服裝廠對接,雖然累,但他特別開心。

通過建這個俱樂部,他不光練了編程能力,還學會了怎麼跟人溝通、怎麼設計海報、怎麼跟服裝廠砍價。而且俱樂部裡的同學來自不同年級,他還學會了怎麼組織活動、怎麼帶領團隊,這些能力對他後來讀大學、讀博士幫助特別大。



兒子自己設計編程的機器人,上面2張為8年級時期,下面3張從左到右為高中到博士生時期作品

除了自己創建的編程俱樂部外,兒子在學校還參加了書法、數學和機器人俱樂部。他是機器人俱樂部裡,唯一負責編程的,自從他加入後,俱樂部在全美的排名逐年上升,還拿過好幾次地區賽冠軍。

更難得的是,孩子高中畢業上了大學後,還經常回高中義務幫忙。幫俱樂部制定比賽戰術、輔導學弟學妹編程,有時候周末還會開車去外地,帶隊參加比賽,完全不計報酬。




兒子的機器人戰隊,在洛杉磯北地區的FRC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這份善意也給孩子帶來了回報。當時俱樂部請了NASA 工程師和環球影城 工程師當教練,他們看到兒子能力強、又願意幫助別人,就把孩子內推進了洛杉磯的一家機器人公司實習。

要知道,在美國找實習、找工作都特別難,尤其是科技公司,競爭特別激烈。這份內推機會,全靠孩子的善意換來的。所以我總跟孩子說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你”。





兒子和同學們代表學校,在美國USAD學術十項全能地區比賽中獲得了4塊金牌,1塊銀牌及1塊銅牌

美國的高中四年,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幫他發揮出了自己的理科優勢,實現了“長板更長”。

幫他培養了領導力與實踐能力,這些軟實力正是名校看中的。

幫他養成良好的自驅力和自學能力,還鍛煉了他的生活能力。

孩子在美國適應了學習和生活後,我們基本在學習上就放手了,每天除了接送他上學和照顧衣食住行,我還有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幹脆出去旅游

我也很慶幸,孩子在高中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雖然,他本科沒有考入心儀的學校,進入了南加州大學USC,但是憑著自己的努力,申請到了耶魯大學的直博。

現在,我家孩子已經實現了把興趣和事業結合起來,學的是自己最喜歡的AI機器人方向,每天都很有幹勁,還說: “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最幸福的”。這就是我作為媽媽,最欣慰的事。



耶魯大學

3.

陪讀媽媽的酸甜苦辣

雖然在美國陪讀的時光,寂寞又無聊,但我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每天還在努力聯系業務,和客戶保持關系。

我每天的生活也很充實:

早上送孩子上學,回來後去超市買菜、做飯、收拾家;

下午孩子放學前,我會去英語學校學英語,或者在家上網學畫畫、學廚藝;





為了讓孩子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我來美國後每天都在變著花樣學做各種美食

周末的時候,要麼跟朋友一起去聽講座(比如財務、教育方面的),要麼去旅游

我覺得 “如果家長沒有自我,孩子也會瞧不起”,反而家長獨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會更信服。



花友的畫

但做陪讀媽媽,挑戰還是蠻多的。

首先,要幫孩子解決學習問題。

兒子剛開始因英語閱讀及寫作能力差,老師布置的論文不會寫,回家向我求助,由於我沒有聽過他的課,也不知道老師如何要求,沒法輔導。他寫不出來就哭鼻子、向我發脾氣,結果蹩腳的論文不得不被老師改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他這種狀態,我心裡也跟著著急上火。

後來我就要求他回家後也要用英語交流(唉,逼得我這老媽也要與時俱進呀!),另外把手機,電腦的設置都從中文版改為英文版,學著用英語思維來思考……

結果這樣試了一段時間,兒子英語大有長進。老師布置幾百頁的英文書,他兩三天就可以看完,論文和PPT更是信手拈來。



兒子演講英文PPT

其次,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

對於去陪讀的家長來說,解決住的問題是一大關鍵,可以考慮買房租房租房的費用因地段(學區房及景觀房比普通房貴)、房子大小及新舊程度而異,租金在1000美元(一室)到4000美元(聯體別墅)左右/月不等,加州的房子會比美國中部地區的貴一些。當然這個租金是十年前的價格,現在漲了50%。

除了房租外,單純的水電煤及伙食費,人均600-1600美元/月,生活在不同城市物價不同,個人生活標准不同也花費不同。

其實很多家長剛來美國時也跟我一樣焦慮,由於來陪讀的都是媽媽,因此柔弱的肩膀上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獨立解決更多的難題:租房、買車、開立水電煤賬戶、辦理電話卡、考取駕照、添置家具家電、購買一切學習生活用品、補習英語、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買菜做飯、收拾家務、晚上還要監督孩子學習





我們在美國居住的社區

最後,解決看病問題和簽證問題。

美國就怕孩子及自己生病,如果生病了,誰來照顧孩子?接送上下學?買菜做飯?

而且在國內,自己生病了,還有親人搭把手,在美國只能靠自己了。所以這些來陪讀的媽媽們,都盡心照顧好孩子和自己,遇到生病了,互相給個藥、搭把手,則會讓人感動得稀裡嘩啦的。

美國還有一個困擾若幹陪讀家長的難題就是入關,由於美國沒有陪讀簽證一說,很多來陪讀的家長拿的都是旅游簽證,因此每次入境都提心吊膽,時間長短就看移民官心情了,心情好給你簽半年,不好就簽一個月,因此我們這些陪讀家長,不得不像候鳥一樣每年往返多次奔波與中美兩地,廢錢又勞神。



美國旅游簽證

最後,我想說——

很多人都會問我:“現在中美關系緊張,還該不該讓孩子去美國留學?”。

我的看法是,政策是會變的,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關鍵是:在合適的時機,選適合孩子的路。

如果孩子適合美國教育,比如孩子偏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願意被應試教育束縛;家庭財力也允許(我不建議 “砸鍋賣鐵” 送孩子出國,留學是長期投入,得量力而行);而且做好了思想准備,比如孩子可能會遇到的適應問題、心理壓力,那就可以考慮。

我也經常想,如果我再有一個孩子,還是會讓他來美國讀書。不是因為 “美國什麼都好”,而是因為美國教育能讓孩子 “開心地做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

教育路上,沒有標准答案,咱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希望我家的經歷,能幫大家少點焦慮,多點方向,咱們互相交流,一起幫孩子走得順一點。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64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4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