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美国陪读10年,我把儿子送进了耶鲁大学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本周和大家分享一个初中大娃家庭的故事。


故事里的孩子有些偏科、有些内向。明明很有天赋,却被困在老师追求“标准答案”的框架里。

感觉到国内教育不适合自己家孩子,花友@lili 选择了一个非常大胆,也非常彻底的应对方法:带娃远赴美国中学


美国教育中国有什么不同之处?

美国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现在还建议去美国留学吗?

如今,花友@lili 已经陪儿子在美国留学10年。为什么选择美国美国高中的体验如何,孩子的现状如何 ...

今天,通过我们的采访,一起来看看这个家庭的故事,感谢@lili !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们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家从大连搬到上海,再到美国留学陪读10年。

看着娃从一个内向的 “理工男”,慢慢成长为能自己组建编程俱乐部,本科考入南加州大学USC,直博(本科生毕业后,跳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直接以博士研究生身份攻读博士学位)耶鲁大学,研究前沿AI机器人专业。

我这一路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如果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那就再好不过。

1.

不适应国内教育

我们带娃留学美国

娃三岁启蒙起,我就带着他玩剪纸、折纸、积木、魔方、乐高。他从小喜欢乐高这类拼搭玩具,能自己看图纸,一步步搭出复杂的模型,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都比同龄孩子好不少。

到了小学阶段,我发现孩子对理科特别感兴趣,别的孩子觉得难的数学题,他却愿意花时间去琢磨。我们给他报了数学思维班,他不光不抵触,还挺喜欢去,回来总跟我说 “今天老师讲了个有意思的题”。



本文由@lili 发布于小花生App(花友阅读打卡和经验交流园地)

那时候我们从大连搬到上海定居,我每周都带他去上海科技馆。当时地铁还没全开通环线,从浦西到浦东得兜个大圈,早上早早出门,晚上天黑才回来,有时候坐公交,有时候倒地铁,折腾是真折腾,但看着孩子眼里的光,就觉得值了。

科技馆里的机器人特别吸引他,下棋的、玩魔方的、跳舞的,他能站在那儿看半天,嘴里还念叨 “这个机器人怎么这么厉害”。我趁机跟他说 “要是你学编程,以后也能自己设计机器人的动作,甚至做新的机器人”。

那时候他似懂非懂,但“编程”这两个字,算是在他心里扎了根。

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后来会决定去美国留学

儿子从小学到初中,读的都是上海的公立重点学校,成绩虽说不是顶尖,但理科一直不错,本来打算就让他一路读下去,考个重点高中,再考个好大学。

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我们全家去美国旅游,顺便带孩子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他立马就被美国学习氛围吸引了,跟我说 “妈妈,这里的学校真好,我想在这儿读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但真正让我动了出国心思的,还是在国内教育上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

一次是语文考试,题目是让找一个词的同义词,孩子写的词明明是对的,比如 “高兴” 对应 “开心”,结果老师打了叉,理由是 “这个同义词不是课文里讲的”。

我拿着试卷去找老师,说 “孩子能想到更多同义词,说明他会思考,这不是好事吗?” 老师却说 “考试要按课本标准答案来”。我心里特别郁闷,教育不就是要让孩子发散思维吗?怎么能把孩子框在课本里?

还有一次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考试,题目是给左边的几个数字添上数学符号,让等式成立。孩子用了阶乘符号,比如 “3!=6”,结果算出来是对的,但老师还是判错了,说 “现在还没学阶乘,中学才会教,现在用就是错的”。

我当时就想,孩子能提前学会新知识,还能灵活运用,这明明是优势,怎么反而成了错处?

这两件事让我觉得,国内的教育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我家娃。

他理科好、文科弱,又内向,不爱在人前表现,不会搞人际关系,而美国教育听说更 “差异化”,不会因为偏科就否定孩子,只要有一方面做得好,就能被欣赏、被尊重。

还有个实际原因,我侄女那时候也打算来美国读书,比我家娃高两届,我弟弟跟我商量,说 “两家轮流陪读,带一个也是带,带两个也省心省力”,我觉得这个主意靠谱,就这么定了下来。

而且美国教育质量确实不错,不管是QS排名还是US News排名,世界顶尖的学校里美国占了大半,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美国教育更注重 “因材施教”,这一点是我最看重的。

于是,在孩子八年级的时候,我带儿子来到了美国,为了儿子的教育,舍家撇业,夫妻两地分居。

很多人会问我: “孩子几年级出国留学最合适?”,我结合我家娃的经历,觉得要是想在美国考个好大学,八年级来是最好的。

因为美国的高中跟国内不一样,是从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一共四年。八年级来能先过渡一年,适应美国的生活节奏、语言环境。从九年级开始,就能体验完整的高中生活。

这四年高中对申请大学特别重要,不管是GPA成绩、课外活动,还是对美国文化的理解,都能积累得更扎实。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就像小马过河,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就读的美国教会学校

2.

美国留学

高中四年对娃的影响最大

从2015年到2025年,我们在美国留学整整十年了。

现在回头看,真觉得时光飞逝,孩子从一个初中生,变成了现在的博士生,我想说: “这十年陪读没白费,孩子的变化,真是肉眼可见”。

美国读高中,我们给孩子选了一个教会学校,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学费便宜。

我们拿的是学生签证,孩子不能就读公立学校,而美国的私立学校学费都很贵,一年要好几万美元。相比之下,教会学校的学费比其他私立学校便宜不少,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能承受。



有的私立高中的学费和大学差不多,在6万$多/年,我儿子就读的高中学费便宜些,在2万多$/年。

第二个是走读方便。

如果读寄宿学校,孩子放学只能在宿舍里,没人带他参加课外活动;而且美国假期特别多,寄宿学校假期不让孩子住,要么回国,要么住朋友家,特别麻烦。我们陪读的话,走读更方便,孩子放学能回家,周末还能带他去参加各种活动。

第三个是校风正。

教会学校崇尚 “与人为善”,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教孩子要善良、诚实、尊重别人,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思想品德素养都比较高,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我也放心。



孩子就读的美国教会学校

我家娃读的教会学校离家十几公里,开车二十多分钟就能到。学校规模不算大,高中四个年级,学生数量1000人不到,其中国际生大概只有几十人。

学校有个大体育场,还有游泳池、实验室、3D打印室,各种设施都很齐全,孩子上体育课、做实验都很方便。

这所学校最吸引我们的点,是有个 “四年工程项目”,从九年级开始学,教3D打印、3D 建模、机械设计等专业,这是正好我家娃喜欢,且别的学校没有的。

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不错,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还有些是名牌学校毕业的。比如我家娃的化学老师,在麻省理工招生官眼中,是这方面的权威。



美国的高中课堂

美国教育,不会拿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

美国学校特别看重写作和演讲能力,英语课要写读后感,历史课要查文献写论文,有时候要写好几页,还得引用资料来源。我家娃在国内从没写过这种学术类的文章,拿着作业本子哭鼻子,说 “妈妈,我不会写,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看着心疼,但也不能替他写,只能慢慢引导他。先帮他找资料,教他怎么从图书馆查文献,怎么把查到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话,一点点帮他建立信心。

那时候我特别焦虑,就去找老师沟通,说 “孩子英语不好,作业也跟不上,我真的很担心”。没想到老师特别温和,跟我说 “你别跟别人比,就跟孩子自己比。你看他来这一个月,是不是比刚来时能听懂更多单词了?是不是能写出简单的句子了?只要有进步,就是好的”。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我发现很多中国家长都有个毛病,总爱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越比越焦虑,孩子也越来越没自信。其实换个角度,拿孩子的长处去比,比如我家娃理科比很多同学都好,我就经常夸他 “你这道数学题解得真妙,比老师讲的方法还简单”,慢慢的,他的自信就回来了。





美国甚至能看到,老师站在桌上,慷慨激昂的讲课

美国教育,允许孩子“分科跳级”。

国内要是孩子学习好,想跳级就得整个年级跳,但有的孩子不是所有科目都好,比如我家娃,理科能跟上高年级,文科却不行,根本没法跳级。可美国不一样,能做到 “分科跳级”。

我家娃八年级来的时候,学校给他做了个考核,发现他的数学水平够十年级,就让他直接跟十年级的同学一起上数学课,相当于跳了两级;到了九年级,又考了一次,他的物理、化学也达到了高年级水平,就跟十一、十二年级的同学一起上 AP 课。

到了大学更灵活,他学的是计算机,大一的时候,学的计算机和工程课难度就到了大三水平,大三的时候,已经能跟博士生一起上课了。这在国内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美国教育,校内作业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国内的作业多,很多是重复性的,比如单词写几十行、数学题刷好几遍,孩子做久了容易觉得乏味,甚至会抵触学习。但美国的作业不一样,特别贴近生活,内容也丰富多样。

比如我家娃初中的时候,数学课的作业不是做题,而是让他们当 “小设计师”—— 要么设计一栋小房子,画出图纸,算出面积;要么自己测量学校的操场、教学楼,画出学校的地图。孩子为了完成作业,会拿着尺子去测量,会查建筑相关的知识,不知不觉就把数学知识用在了实际生活里。

还有一次,老师给的作业是 “给你 50 万美元,你会怎么投资理财”,孩子为了做好这个作业,专门去银行问存款利率理财产品,还自己做了个表格,算出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从小就培养了经济头脑。

高中的英文课更有意思,作业居然用到了 3D 打印。老师让他们写一篇关于 “未来生活” 的文章,然后用 3D 打印出文章里提到的物品,比如 “会飞的汽车”“智能机器人”,再拿着这些打印品给全班同学演讲。

我家娃为了这个作业,查了很多 3D 打印的资料,还自己设计了模型,最后做出来的 “智能机器人” 特别逼真,演讲的时候也特别自信。这种作业,既练了写作,又练了动手能力和演讲能力,比单纯写一篇作文有意思多了。






儿子把3D打印技术用在生活中,修好了家里的排油烟机按钮

美国的学校,采取走班制,即老师不动,学生动。每个老师的办公室其实就是这门课的教室,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课表去到不同的教室,每个学生的课表也不尽相同,很难找到两份完全一致的课表,因此不同课程的同学都是不同的。

而且学校的选修课特别多,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科学,还有陶艺课、美术课、厨艺课、缝纫课等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东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孩子的课程

在这样灵活的教育体系下,儿子的兴趣得到了充分释放。

刚到美国读 8 年级时,他便主动选修了国内从未接触过的陶艺课,既想探索新领域,也希望通过专业词汇学习提升英语水平。短短一学期,他交出了7件精心创作的陶艺作品,每一件都让他爱不释手。

其中几件因创意与工艺出色,还被选入学校展览,这让他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儿子的陶艺课作品

同样由他自主选择的厨艺课,更是让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十分系统:从了解食物的生长原理,到学习食材搭配、掌握烹饪技巧,最后还要负责餐后餐桌的整理与清洁。



孩子在厨艺课做的小点心

美国的学校早上8点上学,下午2点30分放学,老师讲课很少,很多知识需要孩子课后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在网上找资源学。

因为放学早,孩子有很多的时间参与社团的活动,美国学校的俱乐部也特别多,而且全是免费的,都由学生自己组建。



我家娃九年级的时候,发现学校没有编程俱乐部,就跟我说 “妈妈,我想建个编程俱乐部,让更多同学学编程”。我特别支持他,让他自己去跟校长谈。从跟校长协调课后使用的教室,到自己设计招新海报、贴在学校的公告栏,再到设计俱乐部的T恤、找服装厂加工,全是他自己搞定。



儿子自己设计的编程俱乐部服装

那时候他才九年级,每天放学都留在学校忙俱乐部的事,有时候周末还要去服装厂对接,虽然累,但他特别开心。

通过建这个俱乐部,他不光练了编程能力,还学会了怎么跟人沟通、怎么设计海报、怎么跟服装厂砍价。而且俱乐部里的同学来自不同年级,他还学会了怎么组织活动、怎么带领团队,这些能力对他后来读大学、读博士帮助特别大。



儿子自己设计编程的机器人,上面2张为8年级时期,下面3张从左到右为高中到博士生时期作品

除了自己创建的编程俱乐部外,儿子在学校还参加了书法、数学和机器人俱乐部。他是机器人俱乐部里,唯一负责编程的,自从他加入后,俱乐部在全美的排名逐年上升,还拿过好几次地区赛冠军。

更难得的是,孩子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后,还经常回高中义务帮忙。帮俱乐部制定比赛战术、辅导学弟学妹编程,有时候周末还会开车去外地,带队参加比赛,完全不计报酬。




儿子的机器人战队,在洛杉矶北地区的FRC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这份善意也给孩子带来了回报。当时俱乐部请了NASA 工程师和环球影城 工程师当教练,他们看到儿子能力强、又愿意帮助别人,就把孩子内推进了洛杉矶的一家机器人公司实习。

要知道,在美国找实习、找工作都特别难,尤其是科技公司,竞争特别激烈。这份内推机会,全靠孩子的善意换来的。所以我总跟孩子说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你”。





儿子和同学们代表学校,在美国USAD学术十项全能地区比赛中获得了4块金牌,1块银牌及1块铜牌

美国的高中四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帮他发挥出了自己的理科优势,实现了“长板更长”。

帮他培养了领导力与实践能力,这些软实力正是名校看中的。

帮他养成良好的自驱力和自学能力,还锻炼了他的生活能力。

孩子在美国适应了学习和生活后,我们基本在学习上就放手了,每天除了接送他上学和照顾衣食住行,我还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干脆出去旅游

我也很庆幸,孩子在高中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虽然,他本科没有考入心仪的学校,进入了南加州大学USC,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申请到了耶鲁大学的直博。

现在,我家孩子已经实现了把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学的是自己最喜欢的AI机器人方向,每天都很有干劲,还说: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我作为妈妈,最欣慰的事。



耶鲁大学

3.

陪读妈妈的酸甜苦辣

虽然在美国陪读的时光,寂寞又无聊,但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每天还在努力联系业务,和客户保持关系。

我每天的生活也很充实:

早上送孩子上学,回来后去超市买菜、做饭、收拾家;

下午孩子放学前,我会去英语学校学英语,或者在家上网学画画、学厨艺;





为了让孩子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我来美国后每天都在变着花样学做各种美食

周末的时候,要么跟朋友一起去听讲座(比如财务、教育方面的),要么去旅游

我觉得 “如果家长没有自我,孩子也会瞧不起”,反而家长独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会更信服。



花友的画

但做陪读妈妈,挑战还是蛮多的。

首先,要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

儿子刚开始因英语阅读及写作能力差,老师布置的论文不会写,回家向我求助,由于我没有听过他的课,也不知道老师如何要求,没法辅导。他写不出来就哭鼻子、向我发脾气,结果蹩脚的论文不得不被老师改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他这种状态,我心里也跟着着急上火。

后来我就要求他回家后也要用英语交流(唉,逼得我这老妈也要与时俱进呀!),另外把手机,电脑的设置都从中文版改为英文版,学着用英语思维来思考……

结果这样试了一段时间,儿子英语大有长进。老师布置几百页的英文书,他两三天就可以看完,论文和PPT更是信手拈来。



儿子演讲英文PPT

其次,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

对于去陪读的家长来说,解决住的问题是一大关键,可以考虑买房租房租房的费用因地段(学区房及景观房比普通房贵)、房子大小及新旧程度而异,租金在1000美元(一室)到4000美元(联体别墅)左右/月不等,加州的房子会比美国中部地区的贵一些。当然这个租金是十年前的价格,现在涨了50%。

除了房租外,单纯的水电煤及伙食费,人均600-1600美元/月,生活在不同城市物价不同,个人生活标准不同也花费不同。

其实很多家长刚来美国时也跟我一样焦虑,由于来陪读的都是妈妈,因此柔弱的肩膀上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独立解决更多的难题:租房、买车、开立水电煤账户、办理电话卡、考取驾照、添置家具家电、购买一切学习生活用品、补习英语、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晚上还要监督孩子学习





我们在美国居住的社区

最后,解决看病问题和签证问题。

美国就怕孩子及自己生病,如果生病了,谁来照顾孩子?接送上下学?买菜做饭?

而且在国内,自己生病了,还有亲人搭把手,在美国只能靠自己了。所以这些来陪读的妈妈们,都尽心照顾好孩子和自己,遇到生病了,互相给个药、搭把手,则会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美国还有一个困扰若干陪读家长的难题就是入关,由于美国没有陪读签证一说,很多来陪读的家长拿的都是旅游签证,因此每次入境都提心吊胆,时间长短就看移民官心情了,心情好给你签半年,不好就签一个月,因此我们这些陪读家长,不得不像候鸟一样每年往返多次奔波与中美两地,废钱又劳神。



美国旅游签证

最后,我想说——

很多人都会问我:“现在中美关系紧张,还该不该让孩子去美国留学?”。

我的看法是,政策是会变的,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关键是:在合适的时机,选适合孩子的路。

如果孩子适合美国教育,比如孩子偏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愿意被应试教育束缚;家庭财力也允许(我不建议 “砸锅卖铁”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长期投入,得量力而行);而且做好了思想准备,比如孩子可能会遇到的适应问题、心理压力,那就可以考虑。

我也经常想,如果我再有一个孩子,还是会让他来美国读书。不是因为 “美国什么都好”,而是因为美国教育能让孩子 “开心地做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育路上,没有标准答案,咱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我家的经历,能帮大家少点焦虑,多点方向,咱们互相交流,一起帮孩子走得顺一点。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60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