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馬斯克: 全球最貴機器人公司背後 讓馬斯克感到威脅的"85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從被所有風投拒絕到硅谷巨頭競相押注,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只用三年時間就把Figure AI打造成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當地時間9月16日,美國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宣布完成C輪融資,籌集資金超過10億美元。融資完成後,公司估值躍升至390億美元,成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本輪融資由投資機構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英偉達、英特爾、LG科技風投、賽富時等多家科技巨頭參與跟投。


自2022年成立以來,Figure AI始終專注於通用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融資節奏極為迅速:2023年5月,完成7000萬美元A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兩個月後,再獲900萬美元A+輪融資,英特爾資本等機構參與;2024年2月,完成約6.75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26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微軟、英偉達及亞馬遜旗下基金等。

在不到兩年時間裡,Figure AI的估值增長約14倍,展現出資本市場對其技術路徑與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可。公司還曾宣布與OpenAI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由OpenAI為其機器人開發專用AI模型,以增強其語言處理與推理能力。

Figure AI的長期目標是實現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量產,並打造相應的AI引擎及訓練數據系統。公司CEO阿德考克強調:“我們首次在技術上具備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全部條件。”

當前,具身智能賽道熱度持續攀升,大額融資頻發。Figure AI的快速崛起與高額估值,也使其成為國內投資人對比宇樹科技等本土企業時的參照對象。硅谷巨頭紛紛重注之下,其背後邏輯值得深入解讀。

快速崛起的Figure AI

公司創立之初,創始人阿德考克便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直接開發通用人形機器人。

他堅信,輪式或特定形態的機器人只是短期內的“局部最優解”。盡管這類設計能更快實現特定功能,但從通用具身智能的遠景來看,它們反而可能成為長期發展的障礙。

“我們生活的世界——從工廠布局、工具尺寸到家庭環境——本質上都是為人類的雙手與雙腳設計的,”阿德考克解釋道,“如果不從一開始就圍繞正確的系統進行構建,未來必將面臨巨大的轉型挑戰。”


基於這一核心理念,Figure AI制定了雙軌並行的市場策略。

短期之內,公司聚焦於勞動力市場,涵蓋制造業、物流、倉儲和零售等領域。盡管這些商業環境復雜,但與千變萬化的家庭環境相比,其任務重復性和結構化程度更高,更利於技術早期部署。阿德考克指出,這部分市場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長期來看,公司目標是讓機器人進入家庭。阿德考克承認,這是一項“難上千倍”的終極挑戰,但他堅信,一旦技術成熟,家庭將是“成百上千倍”的廣闊市場。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十年內進入家庭,從事真正有用的自主工作。


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Figure AI團隊從零開始,成功設計出了人形機器人的大部分部件。2023年3月,Figure AI首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正式面世。這款機器人不僅能夠完成諸如搬箱子等簡單的體力任務,還能通過觀察人類的示范動作,自主學會煮咖啡

2024年8月,Figure AI推出了續航能力更強、計算推理能力更出色且軟件系統更為先進的Figure 02。此外,它還會使用OpenAI的模型來進行自然語言交流。

然而,公司在技術路徑上於2025年2月做出重大調整:終止與OpenAI的合作。阿德考克指出,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必須實現AI與硬件的深度耦合。“我們不能將AI模型外包,正如我們不能外包硬件一樣。”

公司隨即全力轉向自研的端到端機器人AI模型——Helix。這套系統被外界視為Figure AI的“關鍵法寶”,是首個能對機器人上半身(頭、軀幹、手腕與手指)實現高頻連續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它能夠將視覺與語義信息直接轉化為連貫動作,無需對每個動作進行單獨訓練,顯著提升了機器人的泛化與協作能力。

在公開演示中,搭載Helix的AI系統成功實現了同時操控兩台機器人協同作業,引發關注。

2025年5月,第三代機器人Figure 03正式推出。隨後,Figure AI通過一系列視頻展示了其機器人執行物流分揀、洗衣、疊衣及擺放碗碟等任務的能力,技術表現令人矚目。

然而,由於這些演示多在受控環境中進行,其真實場景下的穩定性仍受到質疑。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預設好的實驗環境中,機器人動作流暢,但進入工廠、家庭等開放場景後,其可靠性將面臨嚴峻考驗。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