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们也不叫喳,电视演的都不对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4 岁丧父后,王府迅速衰败。从北京运来的绸缎断了供给,仆人们陆续离去,金默玉的午餐从山珍海味变成了日本学校的饭团。但正是这份清贫,让她挣脱了礼教枷锁。


“我讨厌繁文缛节,更向往穿校服骑自行车的生活。” 她在日本法政大学读书时,偷偷学跳舞、看电影,成了王府里的 “异类”。

四、决裂川岛芳子:被时代扭曲的姐妹


提到大姐川岛芳子,金默玉的指尖会在烟嘴上停顿。这个被父亲送给日本特务川岛浪速收养的姐姐,是她一生的痛。

1941 年从日本归来,金默玉在东四九条的深宅见到了 “金司令”。川岛芳子身边围着政客与戏子,抽屉里藏着枪,眼神里全是戾气。“她让我喊芳子姐,可我只觉得陌生。”

争执最终爆发。当川岛芳子的军刀抽在她肩头,金默玉倔强抬头:“我学法律懂是非,绝不会跟着你走歪路!” 这场决裂,为她 1958 年的牢狱之灾埋下伏笔。

在秦城监狱的 15 年里,金默玉从未怨恨。出狱后她坦言:“她是被时代扭曲的可怜人。父亲若泉下有知,定会气得摔了玉扳指。”

五、从格格到普通人:在烟火气里重生

1973 年出狱后,金默玉在廊坊开了家川菜馆。系着围裙颠勺时,她终于摆脱了 “十七格格” 的枷锁。“这两个字太重,压得人喘不过气。”

此前一年,她与画家马万里的婚姻历经考验。这个比她大 20 岁的男人,曾用《芦苇图》打动她,却在她入狱后苦等 15 年。重逢时,马万里拿出刻着 “奇玉” 的印章:“你还是肃王府的奇女子。”


1996 年,78 岁的金默玉创办爱心日语学校。她坚持让日本友人出资,理由掷地有声:“要让孩子知道,苦难该成铺路石,不是绊脚石。”

那时的她,早已不是王府格格。她会为菜价计较,会和学生说笑,唯有纠正历史谬误时,才显露出骨子里的认真。

六、最后的纠偏:让历史回归真实


晚年的金默玉成了 “活历史”。1959 年第一次走进故宫,望着太和殿蟠龙柱,她忽然落泪。“奶妈说皇帝上朝山呼海啸,其实哪有那么夸张?”

她见过的王府,没有影视剧中的奢华靡费。善耆虽为亲王,却因支持新政耗尽家财,子女们连学费都要凑。“所谓皇族,不过是被制度困住的人。”



2014 年春,病床上的金默玉翻出 1941 年的日本笔记本。扉页上 “愿做自由的风” 的字迹已褪色,恰如她一生的写照。5 月 26 日,这位 “清朝最后一丝风” 悄然离去。

临终前她叮嘱侄孙:“别写得太传奇,我只是个努力活成普通人的格格。”

如今清宫剧仍在热播,那些 “格格”“喳” 的谬误依旧流传。但在北京胡同的老辈人口中,“十七格格” 的故事还在延续 —— 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从不在戏说里,而在亲历者的记忆中。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