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他13歲上大學38歲猝死 母親"恨不得他死掉"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1年11月9日,一位曾擁有“神童”稱號的男人,因為壓力過大而猝死,那一年,他才38歲。


回顧他的履歷,簡直猶如開掛。

4歲能認識上千字,8歲就上了初中,13歲考上雙一流重點大學,17歲到中科院碩博連讀。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神童,除了會學習,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這可能也是他年紀輕輕就失去生命的間接原因。

原生家庭之痛

魏永康之所以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跟他母親曾雪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從兒子1歲的時候曾雪梅就教兒子識文斷字,魏永康也是爭氣,天生就有一個好腦子。



4歲的時候,在曾雪梅的調教下,魏永康已經認識上千個漢字了,甚至還能提筆寫字。這讓曾雪梅看到了希望,兒子或許能給她帶來不一樣榮耀。

就是這個想法,讓魏永康對人生的認知,開始變得扭曲。

在孩子本應該玩耍鍛煉社交能力的時候,母親把他關在家裡看書。

這讓他從小就沒有社交意識,在他的生命裡,生活只是學習,窗外的世界與他完全沒關系,他貌似也並不在乎。




這也為後面的各種悲劇埋下了伏筆。

魏永康8歲,曾雪梅托了好多關系,終於找到願意招收兒子的重點初中。

寒假開學,老師問魏永康回家為什麼沒有完成讀課外讀物的作業。


魏永康回答說:“我媽說了,那些東西都沒用,只有課本才對我有用。”

看出來了嗎?我們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像胚胎時期的“分化細胞”一樣大有可為。但曾雪梅卻只在白紙上寫下大大的兩個字——學習

這直接導致年紀尚小的魏永康,在內心深處認為,學習就是生命的全部。這就是原生家庭對“白紙”的影響。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裡傳遞出來的東西,是會像刻刀一樣,刻在孩子的“骨頭”上,伴其一生。

比如有調查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過度強調物質積累,那孩子在成年之後出現對金錢焦慮的概率,要比別人高出3.2倍。

在心理學上,這叫作原生家庭帶來的“認知固化。”

因此,如果想讓孩子有更豐富的靈魂,就要謹慎對待他們剛誕生的“白紙人生”。

上面不應該只有學習,還要有社交、道德等生而為人必須要有的東西,甚至還要添上繽紛的顏色。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