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他13歲上大學38歲猝死 母親"恨不得他死掉"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1年11月9日,一位曾擁有“神童”稱號的男人,因為壓力過大而猝死,那一年,他才38歲。


回顧他的履歷,簡直猶如開掛。

4歲能認識上千字,8歲就上了初中,13歲考上雙一流重點大學,17歲到中科院碩博連讀。


然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神童,除了會學習,其他什麼都不會。

而這可能也是他年紀輕輕就失去生命的間接原因。

原生家庭之痛

魏永康之所以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跟他母親曾雪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從兒子1歲的時候曾雪梅就教兒子識文斷字,魏永康也是爭氣,天生就有一個好腦子。



4歲的時候,在曾雪梅的調教下,魏永康已經認識上千個漢字了,甚至還能提筆寫字。這讓曾雪梅看到了希望,兒子或許能給她帶來不一樣榮耀。

就是這個想法,讓魏永康對人生的認知,開始變得扭曲。

在孩子本應該玩耍鍛煉社交能力的時候,母親把他關在家裡看書。

這讓他從小就沒有社交意識,在他的生命裡,生活只是學習,窗外的世界與他完全沒關系,他貌似也並不在乎。



這也為後面的各種悲劇埋下了伏筆。

魏永康8歲,曾雪梅托了好多關系,終於找到願意招收兒子的重點初中。

寒假開學,老師問魏永康回家為什麼沒有完成讀課外讀物的作業。

魏永康回答說:“我媽說了,那些東西都沒用,只有課本才對我有用。”

看出來了嗎?我們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像胚胎時期的“分化細胞”一樣大有可為。但曾雪梅卻只在白紙上寫下大大的兩個字——學習

這直接導致年紀尚小的魏永康,在內心深處認為,學習就是生命的全部。這就是原生家庭對“白紙”的影響。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裡傳遞出來的東西,是會像刻刀一樣,刻在孩子的“骨頭”上,伴其一生。

比如有調查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過度強調物質積累,那孩子在成年之後出現對金錢焦慮的概率,要比別人高出3.2倍。

在心理學上,這叫作原生家庭帶來的“認知固化。”

因此,如果想讓孩子有更豐富的靈魂,就要謹慎對待他們剛誕生的“白紙人生”。

上面不應該只有學習,還要有社交、道德等生而為人必須要有的東西,甚至還要添上繽紛的顏色。



但這些在魏永康的身上通通都沒有,悲劇也即將出現。

母親的溺愛與嚴苛

魏永康17歲被中科院招錄,未來可期,可僅僅過了3年,他就被勸退了。

原因是他的自理能力太差,甚至可以說,幾乎完全沒有自理能力。不愛洗澡、不會洗衣服、宿舍裡也是亂得像養了一窩大公雞。


他的母親也因為這事,咒罵“恨不得他死掉”。因為兒子被勸退,她感覺很丟人,當初無數人祝賀自己有一個天才兒子,如今變成了譏諷。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要再回到魏永康小時候了。

曾雪梅認為,兒子全部的時間就應該都用在學習上。洗衣服、洗澡甚至是吃飯,都不用他管,全都自己負責。

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讓魏永康根本沒意識到——人要有獨立和自理的能力。

13歲他上大學,曾雪梅不放心,在那所學校裡找工作陪讀。如果在這個時候培養魏永康的自理能力,尚有一線生機。

但曾雪梅仍然選擇無微不至地伺候孩子,而孩子省下來的時間,還是得學習

在電視劇《鳴龍少年》中就有這樣的角色,沒有母親的幫助,他甚至會尿褲子。

這算得上是溺愛嗎?我覺得大部分的溺愛,重點在“愛”。

而曾雪梅的溺愛,重點在“溺”。

她不是怕孩子累,她只是要把孩子的頭按在學海裡。


這是嚴要求帶來的“溺”愛。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也弱化了對方的責任意識。

症狀就是,依賴母親,抗挫能力差,失去行為能力,遇事無法意識到“我自己也能解決”。

心理學認為,長此以往,人會變得缺乏勇氣,變得懦弱。正是這一點,間接導致魏永康的離世。



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犧牲品

被中科院勸退之後,魏永康也終於在羞恥中覺醒了自我意識。開始自行鍛煉自理能力,像個“正常人”。

在“心理出生理論”看來,這是人為了適應社會提出的多元化需求,自主建立新的認知模式,算得上是好事。

可他母親卻不認為這樣是好事,反而因為他失去學習機會抱怨道:“你怎麼不去死啊?”

在這種壓力下,魏永康歸來後仍要學習。不過好在,他建立了新的認知,後來不僅走重考了大學,還娶妻生子,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然而他38歲那年,卻因為壓力太大而猝死。為什麼?

因為他的認知固化,即便再努力,也無法對世界再有正確的認識。

也因為他缺乏自理能力,懦弱無能,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小問題都讓他畏之如虎。這種疲憊長此以往的累積,是一定會讓他崩潰的。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牢記——不要把你想過的人生,硬生生綁架在孩子身上。他們不是你的“新生命”。

現代家長容易陷入“災難化思維”,認為只要孩子不進步,就會被人踩在腳底下;

所以他們會不論青紅皂白,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補習班,也不去傾聽孩子的意見。





美其名曰:為了你好。

緩解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自己和解,同時傾聽孩子的聲音。

如果現在的你,陷入了災難化思維的怪圈,請立刻逃出來,不然再聰明的孩子,也逃脫不了方仲永和魏永康的悲劇。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