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千萬老漂族,困在養孩子的義務中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一次因瑣事和兒媳婦爭吵幾句後,50多歲的商英負氣回了老家,留下一句“我下次來,如果你還甩臉子,不知道感恩,我就沒有義務帶孩子。”

2021年暑假,為了幫兒子兒媳照顧剛上學的孫子,商英從陝西農村趕赴西安,開啟了老漂生活。三代人共同生活,矛盾逐漸凸顯。除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外,商英還得適應兒媳婦的生活消費習慣。比如,“忍受”兒媳婦把衣服四處亂丟或者購買一萬多元的化妝品等。


除了每天都忙得心裡發慌,商英也感覺失去了自我,渾身不舒適。

回到家後,鄰居問她為何突然回來,她只能以“住不慣”來搪塞。但只在老家待了幾天,她又開始操心孫子的生活起居,計劃著要重返“漂著”的生活。

“老漂族”是指從外地來到子女所在城市,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的老人。2015年,國家衛計委(現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流動老人健康服務專題調查顯示,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其中,照顧晚輩生活的老漂族比例達43%。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為3.76億,如果依舊按照2015年比例計算,中國老漂族超過1100萬人。

他們是子女所在城市的陌生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夠用比子女更短的時間,熟悉一個社區、一個街道。但對大部分老人,老漂生活只是在退休的年齡,突然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中,以一個“尷尬”的身份,深度參與年輕家庭的勞動分工中。

在網絡世界中,情況更糟,他們可能是陳舊生活習慣的維護者,是被吐槽的對象,是不得不“利用”起來,但又帶來種種沖突矛盾、需要“對付”的家庭角色。《銀發擺渡人》中寫道:因為是陌生的城市,老漂族漂浮在“城市”,多數沒有扎根感。他們是城市的外來者,有的老漂也感覺自己是家庭的外來者。


過去10年來,為研究老漂族現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輝在全國多地陸續入戶深度訪談了100多名老漂族或者老漂族的家人,而商英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案例。2025年6月,他也根據自己對老漂族的研究寫成了《銀發擺渡人》一書。

陳輝說,老漂的命運具有時代屬性。一方面,在城市生活中,大量異地定居的夫妻無法獨立撫育孩子,老人出於代際責任,就需要站出來鼎力支持,在這個角度,老漂族是推動子女城鎮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因為老漂族的介入,家庭關系被重塑,許多家庭矛盾就此產生。調研中,有的兒媳婦因婆婆對自己私生活幹涉,倍感委屈而短暫離家出走。


這種沖突來源於多方面,其中最顯著的還是在育兒觀念上的沖突。陳輝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年輕父母遵循精細化的育兒理念,但因為年輕人沒時間,於是將這種高要求“轉嫁”給老漂族“執行”,但老漂族從個人意願或能力的角度,無法“執行”這些要求,沖突就此產生。

陳輝說,當下精細化撫育和教育內卷極大增加了家庭運行成本,大量家庭撫育教育需求超載、能力不足,而老漂族成為解決“孩子有人帶,下班回家有飯吃”的最佳選擇。但很多老漂族也不知不覺被困在嬰幼兒撫育中,他們周而復始地為家庭辛勤付出,在和子女相處中委曲求全且缺少關愛,甚至憋出病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調研中,一位耗費10年時間為3個子女帶孩子的老漂族感慨,給子女照顧孩子,是每個老人都要走的“長征路”。

融入

在調研中,陳輝發現,老漂族的一天具有高度重復性。小孩沒上幼兒園時,老人需要兼顧帶孩子、做飯、做家務,撫育強度非常大;小孩上學後,老漂族忙閒不均,早晚時間段,老漂族需要在早晚兩個時段完成做飯、接送孩子上學、購買食材等高強度家務工作,其他時間則獨留在家。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7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