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歸隊》:寫實影像再現抗聯的歷史現場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時刻,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扶持的電視劇《歸隊》開播。作為“北京大視聽”重點項目,該劇以東北抗聯一支失聯小隊為敘事主線,講述戰士們在日軍圍剿中失散、重組,並最終重返戰場的經過。作品以寫實的影像再現抗聯的歷史現場,以群像敘事喚醒民族記憶。


《歸隊》以冷峻寫實的風格再現歷史,在極寒與饑餓的細節中展現抗聯戰士的極端生存處境。這一表現手法不僅傳遞出戰士的堅忍與頑強,也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與嚴酷。魯長山在牲口糞便裡翻找玉米粒,湯德遠背負受傷戰友至力竭才不得不放手,參把頭臨終前掏出寫滿名字的名單——這些直白的畫面因質樸而更顯真實,讓觀眾直面生命與環境的赤裸對抗。冰的“冷”與血的“熱”、雪的“白”與烈士鮮血的“紅”交織在一起,凝結成象征性的抗戰圖景。觀眾看到的不是被神化的英雄,而是與自己一樣會饑餓、會恐懼,卻依然不肯低頭的人,由此彰顯出該劇所秉持的現實主義精神內核。

在敘事結構上,《歸隊》同樣選擇了一條更具力度的路徑。它沒有試圖鋪展宏大敘事,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支與主力失散的小隊身上。所謂“歸隊”,既是物理上的重聚,也是精神上的回歸。跋涉雪原、突圍敵區,是身體的磨礪;護送遺物、刻下名字,是信仰的堅守。正是在這種“雙重歸隊”的敘事結構中,劇集避免了對苦難的簡單再現,而是把苦難轉化為精神的自覺。它讓觀眾看到,抗戰勝利並非抽象的歷史結果,而是由無數個體的選擇、堅持與犧牲匯聚而成的民族記憶。


人物群像的刻畫,則為這部劇注入了溫暖底色。十幾人的小隊中,有膽怯者,也有堅毅者。這些人物設置,使抗戰群像擺脫了單一化,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尤其是魯長山分餅的橋段,在饑寒交迫中,戰士們分食幹糧,談笑間流露的不僅是戰友情誼,更是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姿態。這種處理讓人物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真實豐滿的個體,他們的命運彼此交織,最終匯聚成超越生死的“抗聯精神”。


《歸隊》的現實意義在於,它不僅回望了歷史,更重新激活了抗戰題材的當代表達。近年來,抗戰劇創作面臨模式化、臉譜化的困境,觀眾呼喚更真實、更有質感的作品。《歸隊》以寫實美學和群像視角拓展了抗戰影視的表達邊界,它強調的不僅是勝利的結局,也有過程中的困境、掙扎與選擇。通過展現普通人在極寒絕境中的堅持,它回答了“人何以為人”的追問。這一轉向,使抗戰題材獲得了新的敘事空間,也讓歷史與當下觀眾之間建立更深的情感紐帶。

是歸途,亦是出發。《歸隊》呈現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歸隊”。它讓人們看見普通人如何成為民族脊梁,看見信仰如何在絕境中閃光。八十多年過去,烽火散去,但那份“歸隊”的誓言依舊響亮。它讓人們意識到,在新的時代坐標裡,我們仍需要一次次精神上的“歸隊”,把歷史的信念轉化為當下的力量。正是在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呼應中,《歸隊》完成了從熒屏敘事到精神召喚的躍遷,也為當代抗戰題材提供了一個有厚度、有溫度的新范本。

(作者:冷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