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華為: 華為前海外業務負責人:只要還有選擇,就不要...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第三階段是從2020年到2025年。這段時間裡過去的企業,大多數都是隨著蘋果出去的“果鏈”工廠及其工廠配套的下游產業。


當然,在這五年裡,大眾通過媒體看到了更多印度相關的負面新聞。由於“出海”成為熱點,之前不太被公開討論的對印投資負面經驗逐漸被媒體挖掘出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加上中印邊境沖突的發生,印度在媒體上的曝光更多是以復雜和消極的形象出現。大家開始意識到,印度是一個復雜的市場,也是一個不太友好的市場,甚至有人用“精神分裂”來形容印度,“外資墳場”的說法也被大量提起。

為什麼現在很少再看到有中國企業在印度大規模做移動互聯網?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一是用戶沒有付費意願,即便印度市場擁有大量用戶,也難以實現商業變現和轉化。

二是印度借著中印邊境沖突,禁掉了大約兩三百款中國APP,早前到印度發展的所有中國APP,基本上在那個時期全部都被下架了。

於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認知:一開始是沖著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去的;第二階段發現印度市場很難實現商業變現;到了第三階段,大家意識到這是一個高危市場,“說封就封”——這也可以說是互聯網企業在這一時期面對印度的共同問題。

觀察者網:那麼在當前最新階段,也就是您提到的2020年到2025年,隨著企業對印度市場復雜性的認知進一步加深,中國企業是否仍然存在一種矛盾心態?畢竟印度擁有14億人口紅利,但與此同時經營環境卻如此復雜。

達尼:我覺得這種矛盾心態仍然存在。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很多企業首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而印度作為一個龐大的人口大國,一旦拋出大額訂單,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確實難以抗拒。我之前提到,早期ICT企業在印度的經驗,其實並沒有有效地傳遞給後來進入印度的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甚至國有企業;而這些企業在2020年前後所遇到的困難,彼此之間也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

由於早期這些信息沒有在媒體上廣泛傳播,許多企業對印度的真實情況並不了解。沒有親身“撞過南牆”的人,依然容易被人海規模所吸引。我在外部交流時經常遇到這樣一種反應:一提到出海,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要做就做人口大國”(目前普遍仍存在這種認知)。固然,人口大國有吸引力,但它並不直接等於市場機會。


當然,一些曾經吃過虧的企業已經變得更加謹慎。比如某些外貿企業或設備制造商,由於跟印度客戶打過交道,積累了經驗,他們在付款方式、合作模式上會采取更穩健的策略。在能夠篩選客戶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主動避開印度訂單。

但現實是,仍然有不少企業前赴後繼地打算進入印度。尤其是一些初次出海的企業,如果負責人本身對印度缺乏足夠了解,面對對方的大訂單,還是容易被說服。就像很多企業如今看待美國市場一樣——明知存在種種風險,但巨大的機會擺在面前,還是會想著“努力做一做”。

觀察者網:印度其實是一個比較依賴外資的國家,但它卻時常對外資企業采取敲打策略。在您看來,這是否反映出印度政府缺乏一種基於長期主義的理性選擇?


達尼:我對這個問題是這麼理解的,我覺得印度存在一種普遍的觀念,我舉一個例子。

去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印度外長蘇傑生在小組討論中被主持人問到“印度一直從俄羅斯采購原油,印度如何平衡與美國日益密切的關系和與俄持續貿易”。對此,他反問主持人:“這算什麼問題?為什麼這會成為問題?”他還表示:“如果我足夠聰明、擁有多重選擇,你們應該佩服我,而不是批評我。”

印度外長的這種表態反映出,從印度國家的最上層,到中間階層,再到普通百姓甚至底層社會,其實都滲透著一種思維邏輯,或者說觀念。

其一,對內(上位者對下位者)存在極強的階層性。我舉兩個我自己觀察到的案例:有一次在國際機場,一名印度工頭用極為粗暴的方式訓斥、管理勞工隊伍。但是那畢竟是國際機場這樣的公共場所,周圍路過的人看到後沒有不吃驚的......還有一次,是我在海外接觸的一位印度甲方。由於職位高低,他對我倒是沒有展現出什麼不敬的地方,但是就我個人的觀察發現,他對我的敘利亞本地員工的態度可以說相當“刻薄”。

其二,對外爭取一切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哪怕方式沒有那麼誠信、光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對外資企業的種種“敲打”。對印度來說,他們不僅希望獲得更便宜的產品,而且還不斷要求外資企業進行技術轉移和產業轉移。也就是說,他們不單是壓低價格,還會慢慢要求你把技術交出來,把高管(CXO)崗位讓出來,強制使用本地供應鏈等等。到了一定的階段,甚至可能要求將公司在印度的資產低價出售給他們國內的幾大財閥——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市場勸退了這麼多外資企業的原因。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