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加快接班布局? 他難活過50歲 再活10年是極限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九三閱兵式上,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同台亮相, 這一幕讓人聯想到自1959年金日成、毛澤東和赫魯曉夫共同出席閱兵式以來的歷史時刻。 此次三位領導人的重聚,不僅象征了北中俄“新軸心”的形成,也讓外界重新思考金正恩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特別是金正恩首次帶著女兒金主愛出現,引發了有關接班問題的熱烈討論。


高調結盟

與2015年中共70周年閱兵式相比,這次的主禮台排序顯示出明顯的變化。 當年習近平身旁是中共元老與外國元首,而今金正恩普京分列兩側。 韓國在野黨國民力量國會議員金健,曾任韓國外交部韓半島和平交涉本部長和駐英國大使,向德國之聲指出,這是習近平刻意給予金正恩的“超規格”待遇,旨在展示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影響力。 隨著美中競爭的加劇,中國通過朝鮮的參與,向國際社會表明朝鮮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金建進一步分析,金正恩的亮相不僅是受到重視的表現,更是中共的外交籌碼。 習近平有兩個主要考量: 一是戰略平衡:在美中緊張關系中,中國透過朝鮮保持影響力,為與美國的談判增加籌碼。 二是南北對稱:習近平預計10月訪問韓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慶州會議,在此之前透過閱兵式大張旗鼓款待金正恩,是一種“外交平衡術”。

不過金建提醒,這種高調的結盟也伴隨著風險,倘若朝鮮再次進行核試或導彈試射,外界可能會解讀為中國的默許。

1979年舉槍投誠韓國的前朝鮮軍人安燦一、現任韓國政府統一部注冊社團法人世界朝鮮研究中心董事長,向德國之聲解釋道; “多數觀察家原以為金會更傾向於俄羅斯,但金選擇赴京參加閱兵,這顯示朝鮮的核武器使其地位提升。”

同時,安燦一認為,金正恩的行為也反映出朝鮮希望重返冷戰時期的三角同盟。 他通過此次閱兵展現,平壤不僅是俄羅斯的伙伴,還能在中俄之間架起橋梁,使朝鮮成為東北亞議程的核心。

“後繼者訓練”


此次閱兵式的另一大焦點,是金正恩破天荒攜女兒金主愛同台亮相。 一位不具名的前韓國統一部高層官員4日向德國之聲指出,這舉動具有雙重意涵; 一方面,這是典型的“後繼者訓練”。 傳統上,朝鮮領導人會秘密將子女--金正男(2017年遭朝鮮政府暗殺)、金正哲、金正恩和金與正--於少年時期送往瑞士留學,藉此拓展視野。 然而金主愛的身份早已曝光,難以重復前例。 因此,金正恩選擇親自帶她參與重大外交場合,讓其直接“見世面”。




另一方面,這位高層官員也認為,這同時展現了金正恩個人的“女兒控”。 在獨裁者的鐵血形象之外,他同樣希望讓女兒陪伴在側,既是情感的展現,也是潛移默化的政治教育

安燦一對此也指出,金主愛的公開亮相是制度性安排。 “金主愛已經放棄了留學。 我已經預測,金正恩此次沒有帶妻子李雪主,而是專門攜女同行北京,等於正式把金主愛推向國際舞台。 但是,由於金主愛尚未成年,目前尚無法斷言她已被確定為繼任者,現階段僅接受繼承人訓練。”

安甚至預測,未來金正恩在出訪莫斯科、甚至若再與美國前總統川普會面時,都將選擇帶上金主愛。 “金主愛是當前一個稀罕的存在,即便母親李雪主尚在人世,金主愛卻肩負著第一夫人的職責。”

安燦一推測金正恩在九三閱兵式上的狀態,健康似乎不佳,可能促使金正恩加快接班布局。 “金正恩過去已接受心血管支架手術,肥胖與過度流汗的狀態也在閱兵式現場暴露無遺。 金正恩恐怕難以活過50歲,能再執政10年已屬極限。 然而,由於朝鮮勞動黨規定未成年人不得入黨,因此她目前尚無法獲得正式職銜。 但若以'朝鮮王朝太子'模式作,仍可在象征與實際之間逐步鞏固接班地位。”

安最後斷言道:“金日成自1945年執政兩三年後直至去世都體態肥胖,但此前游擊活動期間曾鍛煉過身體。 然而孫子金正恩少年時期除了打籃球外幾乎不運動,因此無法像祖父那樣長壽(享壽82歲)。”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16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