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對一個人產生這些感覺,是"生理性厭惡",遠離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是預警

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那些讓我們戰栗的瞬間,往往藏著未被傾聽的求救信號。”

有觀點認為,厭惡情緒從保護身體遠離“壞食物”的拒絕反應,發展為保護“靈魂”,讓人遠離負面事件刺激。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對某人某事產生了“生理性厭惡”的時候,首先要停止自責和內耗,以客觀的立場去看待自己的身心反應,更要理解:這種厭惡感是預警信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緊接著,我們可以主動給自己在內心裡喊個暫停,而非直接被情緒帶著走。趁著“暫停”的時間傾聽自己,進行理性思考和識別,搞明白自己的厭惡感到底是來源於此情此景,還是因為它喚起了過往的創傷經歷。

如果能夠追溯到這個錨點,“生理性厭惡”就不至於滑向偏見,而是定位在“可以被理解、被妥善處理和接納的情緒”。

識別到這種情緒,然後呢?很多人喊“快跑”——直接遠離刺激源確實是個辦法,但這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


如果產生生理性厭惡的對象是必須接觸的同事、熟人或是家人,可以想辦法適度保持距離,例如通過文字溝通代替語音,保持比較遠的社交距離互動,不得不共處同一空間時佩戴耳機,阻隔幹擾等。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多維度的方法來進行調節和自我照料,例如當厭惡反應出現,立即默念以下三句話:

1、“我的身體在發出保護信號”(承認反應的合理性)


2、“這種情緒來自過去的經歷,並非都來自此時此刻”(切斷情緒與現實的綁定)

3、“我有能力選擇應對方式”(強調掌控感,激活大腦調控功能)

這樣“正向貼標簽”的訓練,能幫助大腦抑制杏仁核的過度反應,有效降低情緒閃回的頻率。

另外,也可以通過寫“觸發日記”,記錄標記具體情境(時間、地點、刺激源)及身體反應,區分偶然不適與持續模式;辨明自己厭惡情緒出現的邏輯和規律。正念呼吸訓練、漸進式肌肉放松法,也都有助於個體從各種負面情緒裡得到緩解和放松。

但是需要強調:如果“生理性厭惡”伴隨著失眠、持續焦慮、恐懼或者其他嚴重的身心不適,就不要再執念於“自我調理”,建議及時就診,尋求醫療支持。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