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經濟學人:科學家發現一種強有力的全新防癌方式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公眾的想象中,癌症起始於正常細胞DNA中的一次突變。這種突變讓細胞可以不受控制地增殖,繞過身體通常的質量控制機制。最終形成腫瘤,並有可能通過脫落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所謂的“癌症驅動突變”在健康組織中也很常見。這類突變出現在大約四分之一的健康皮膚細胞中。到中年時,一個人的食管表面超過一半、胃內膜近10%都由帶有癌症驅動突變的細胞覆蓋。


類似的細胞群在結腸、肺和卵巢等許多組織中的存在也得到了證實。

為什麼這些已經具備癌變潛力的細胞,最終卻沒有形成腫瘤,是一個科學家們正在逐步解開的謎團。似乎帶有有害DNA突變的細胞並不一定會發展為癌症,周圍那些攜帶有利突變的健康細胞能夠抑制它們的擴張。

鼓勵這些健康細胞生長,有可能成為阻止癌症發展的有效策略。

這一新認識來自對正常組織生長過程的更深入了解。隨著細胞分裂,每一個子代細胞都會擁有一組獨特的隨機基因突變。在食管、皮膚和胃等器官的最外層,最適應環境的細胞會將其他細胞排擠出去,後者則會被組織自然剝落。

癌變細胞也可能在競爭中失敗。

New research suggests cells with faulty DNA can be prevented from growing into full-blown tumours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healthy cells around them. That could prov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stopping cancer https://t.co/onS8jqg5Cv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September 4, 2025 在老鼠實驗中,攜帶某些突變的細胞,可以取代那些擁有已知癌症風險突變的鄰近細胞,甚至可以清除由不足100個細胞組成的微型腫瘤。這種資源競爭可能會持續多年。

盡管癌症驅動突變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出現,隨著年齡增長的血液樣本顯示,擁有這些突變的細胞數量——包括發展成癌症的細胞——會隨時間波動。

因此,促進攜帶有利突變的細胞擴增,可能成為預防癌症的一種方式。

實現這一策略的一種方法,是向這些健康細胞的“對手”學習

一種常見的癌症驅動突變出現在PIK3CA基因上,這個基因調控細胞的生長和存活,當發生突變時,會導致組織過度生長。

英國韋康姆桑格研究所的菲爾·瓊斯一直在研究PIK3CA。他的研究小組發現,PIK3CA突變會導致代謝變化,使得這些突變細胞在競爭中勝過未突變的細胞。

在一項老鼠實驗中,瓊斯及其團隊發現,一種常用的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可以在食管中的未突變細胞中引發相同的代謝變化。這種“武裝平衡”使得二甲雙胍能夠抑制攜帶PIK3CA突變細胞的生長。

相反,當老鼠被喂以高脂飲食時,突變細胞迅速擴張。在患有肥胖的人群中,這類細胞數量也更多,表明控制肥胖可能有助於預防食管癌。

這些結果令人鼓舞。但要全面列出哪些突變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並非易事。

首先,人體(或老鼠)擁有數千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每種細胞都擁有專門的分子機制。一個在食管中被發現可降低癌症風險的基因突變,在皮膚組織中的研究卻顯示無同樣效果。

解決這些復雜性需要大量實驗室測試。幸運的是,這方面的技術正迅速進步。


就在五年前,研究某個特定基因變異的作用還需要培育基因被人工修改的老鼠,這個過程可能耗時數年。現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直接修改單個細胞中的特定位點。



瓊斯表示:“我們三個月內可以研究1.5萬個基因”,然後再集中研究其中20到30個最相關的目標。

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一個擁有錯誤DNA的無害細胞,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完整的癌細胞腫瘤?

外部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城市空氣污染等環境威脅已知會損傷細胞,與癌症發生率升高有關。許多化學物質——包括部分飲用水污染物和化妝品成分——也被認為具有致癌性。

但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更清楚地理解這些致癌物是如何發揮作用的。2020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艾倫·鮑爾曼及其同事發表研究稱,在20種已知或疑似人類致癌物中,只有3種在老鼠體內確實誘發了突變;大多數似乎是通過其他方式促進了腫瘤生長。

鮑爾曼指出,這表明人類接觸的致癌物中,可能有80%-90%並不會引起基因突變。


這些非誘變性致癌物,更可能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起作用。頻繁接觸會導致慢性炎症,從而促進癌症驅動細胞發展為真正的腫瘤。

炎症本是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通過將免疫細胞派往受傷區域,清除刺激源、抵抗感染,並促進組織生長。但當面對長期刺激,如肺部的空氣污染顆粒時,炎症反而會損傷組織,導致腫瘤形成。

在這個意義上,腫瘤可以被看作是“永不愈合的傷口”。

2023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由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查爾斯·斯旺頓領導的研究,提供了空氣污染導致非吸煙人群肺癌的有力證據。在老鼠實驗中,空氣污染引發肺部炎症,繼而促使具有典型肺癌突變的周圍細胞增殖形成腫瘤。

研究人員估計,僅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如倫敦的繁忙道路旁)生活三年,就可能讓這類細胞轉變為腫瘤階段。

斯旺頓指出,慢性炎症也會因胃酸反流、紫外線輻射以及特定細菌引發的腸道持續感染等刺激,加速有害突變細胞的擴散。

發現慢性炎症可成為癌症發展的推動力,正在促使臨床醫生重新思考癌症的預防策略。

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阻止癌症最有效的辦法可能並不是直接針對癌變突變,而是靶向免疫系統。確定要針對的炎症分子是第一步。

例如,在斯旺頓關於空氣污染與肺癌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1β的免疫系統蛋白是促發炎症並推動腫瘤發展的關鍵。在老鼠實驗中,當給予阻斷這種蛋白的藥物後,即使在空氣污染環境中,腫瘤也未能形成。

這些發現打開了一個全新可能性:未來防癌藥物,或許能幫助人體更好地抑制免疫系統自身的破壞性反應。這對於癌症高風險人群可能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這類人群包括攜帶有問題的BRCA基因等突變者、曾經吸煙者以及接受過癌症治療的人。對於某些已經出現癌前組織變化的人,如結腸息肉、乳腺或肺部的潛在病灶,也可能有效。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罹患癌症的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潛在受益者的數量也將不斷擴大。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