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北京: 意味深長,莫迪進天津卻不進北京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星期三(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來自26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觀禮。但幾天前剛在天津出席上合峰會的印度總理莫迪,卻並未現身。


就在三天前的8月31日,莫迪抵達天津參加為期兩天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習近平在會晤中提到,中印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只要把准了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對手、互為發展機遇而不是威脅這個大方向”,兩國關系就能綱舉目張、行穩致遠。


他還拋出“龍象共舞”的說法,呼吁中印做睦鄰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

莫迪則回應稱,印度願在互信、尊重和體諒的基礎上推動印中關系發展,並宣布兩國計劃恢復直航航班。

這是莫迪七年來首次訪華。他在2014年上任後曾五次到訪中國,積極推動雙邊關系,但2020年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沖突後,訪問就戛然而止。

那場邊境沖突造成至少四名中國士兵與20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印關系一度跌入谷底。直到去年10月,兩國就邊境巡邏達成協議,習近平與莫迪在喀山會晤後,雙邊關系才逐漸回暖。

順路卻不進京

盡管種種跡象顯示中印關系有所緩和,但在中國官方公布出席閱兵的26國領導人名單裡,並沒有莫迪的名字。



印度總理莫迪(中)9月1日出席在中國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全體會議。 (路透社)

換句話說,莫迪這趟天津之行,並沒有像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一樣順道進京,出席“九三”閱兵。

據《時代》雜志報道,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國際關系助理教授菲格羅亞(William Figueroa)說,莫迪上述舉措反映出印度正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甚至希望在兩邊的拉攏中獲利。

畢竟,中國這場閱兵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紀念。分析指出,眾多中國國產新式武器裝備亮相閱兵現場,更像是一場“秀肌肉”大舞台,意在向外界,尤其是美國,釋放北京有能力進行戰略競爭的信號。

此外,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天安門城樓同框的畫面,也難免讓人想起了華盛頓“動蕩軸心”(Axis of Upheaval)之說——一個反美反西方、挑戰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聯盟已然成形。



大閱兵結束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右一)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左一)一同抵達人民大會堂出席招待會。(法新社)



美國方面迅速給出回應。美國總統川普在閱兵當天發文,祝願習近平中國人民度過一個盛大而持久的慶祝日,並冷嘲“在你們密謀對抗美國的時候,請代我向普京金正恩致以最熱烈的問候”。

可想而知,如果莫迪真的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他的名字大概率也會被劃入這份“反美名單”。



川普星期三(9月3日)在社媒Truth Social發文指中俄朝密謀反美。(Truth Social截圖)

在出席閱兵的26個國家中,大多數不是被美國制裁,就是正與華盛頓打關稅戰。前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分析,這些國家“普遍對西方的單邊主義或霸權行徑心存不滿,如今他們通過出席表明立場,尋求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秩序”。

在她看來,這樣的同框“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一個新軸心或聯盟的浮現”。

眼下遭遇美國50%關稅重擊的印度,雖然有理由反制,卻難以輕易放棄美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莫迪缺席閱兵,或意在避開“反美”標簽,也為關稅談判留下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印度日本的關系也可能是考量之一。在飛赴天津前,莫迪剛訪問了日本並與日本首相石破茂進行會談。



印度總理莫迪(左)8月30日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仙台出席午宴時握手。(法新社)

據悉,日本政府此前曾呼吁各國不要參加北京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以防中國的歷史敘事在國際間擴散。日本時事通信社引述印度政府人士透露,莫迪此番缺席,是出於“不願傷害日本”的考量。

龍象之間的角力

除了外交平衡,印度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更難忽視。兩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國,難免都懷有主導區域的企圖心。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中印問題專家都認為,兩國很難成為真正的長期盟友。

在經貿層面,兩國關系的失衡更為明顯。近年來,印度中國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在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裡,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高達992億美元(1278億新元)。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北京希望印度開放市場,引入中國商品,但對新德裡來說,如果貿易逆差不縮小,就難以安心。


與此同時,印度正試圖將自己打造成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一環,吸引跨國企業把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但由於中印之間依然存在貿易壁壘,印度還沒能真正吃到“中國+1”(即中國產能外溢)的紅利。



經濟學家認為,希望成為“中國+1”的國家,在自身能力尚未完全建立前,仍需要從中國獲得原材料或中間品,而印度目前還不具備生產和供應所有中間產品與原材料的條件。

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與“巴鐵”巴基斯坦的緊密關系更是印度的心頭刺。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中國63%的武器出口流向巴基斯坦,占巴基斯坦軍購總額的八成以上。

據悉,在今年5月的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空軍用中國制造的殲-10戰斗機擊落了五架印度軍機。



殲-10戰機是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第四代戰斗機,從2003年起在中國空軍服役。(互聯網)

盡管印度政府並未承認此事,也沒有公開譴責北京,但專家普遍認為,上合峰會的會面並不足以化解兩國的根本矛盾。

權宜還是戰略?

說到底,中印關系的升溫,更多是現實倒逼下的選擇,而非真正的戰略轉向。

美國政府8月宣布對印度商品加征50%關稅,理由是懲罰印度持續進口俄羅斯石油。這讓印度陷入兩難:既不能拋下“全天候盟友”俄羅斯,又難以獨自消化關稅沖擊。於是,維持與中國的溝通合作,就成了最實際的選項。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副教授克萊裡(Christopher Clary)指出,莫迪和習近平的會面,是對川普關稅大棒的一種回應。

他認為,印度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在與中國的沖突中占據優勢,而在這個“川普主導的世界”裡,印度很難在中印發生沖突時找到真正可靠的外部盟友,所以保持與中國關系的平穩成了必要之舉。

目前,中國同樣在川普第二任期內承受美國關稅的壓力,以及半導體等領域的限制。外界普遍認為,這也是北京突然更積極與新德裡接觸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就指出,中印關系過去一年多已逐步改善,但兩國仍存在結構性矛盾,這決定了“中印合作是關系正常化表現,而不是說雙方戰略互信有明顯轉變”。

事實上,國家之間的關系,本就是一場利益博弈。在這盤大國角力的棋局上,龍與象或許能共舞,但舞步輕重與節奏快慢,往往不由它們自己決定。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