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生还》导演高群书:我不愿拿抗联题材去割韭菜,良心过不去 |专访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界面文娱:怎么看口述史这种形式?会不会用这种更个人化的视角的历史呈现,有 “打捞” 的感觉?


高群书:我本身是学新闻的,从90年代就特别喜欢口述实录。口述历史的好处一是亲身经历真实性,二是情感性。亲历者写晚年回忆都很有情感,对战友牺牲感受都很真切,文字很质朴。所以我看到这些回忆,觉得就别虚构了,真实的历史已经这么生动这么能打动人。




冯骥才 着

版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6

界面文娱:当年你在拍摄《东京审判》的时候,也说过“庭审中的每一句话我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出处”。

高群书:拍《东京审判》跟《生还》异曲同工,那个题材也是70年没人聊过,也是在打捞。但《东京审判》之后,大家都知道了东京审判是由一个中国人主导,把这些战犯送上绞刑架。

界面文娱:大众之前没有这个认知。

高群书:连资料都没有。我接到剧本的时候,在网上只找到了非常简单的介绍,关于梅汝璈只有一句话——如果不能把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宁可蹈海而死。我在国家图书馆也没找到东京审判的资料,后来还是有个助理南京师大毕业,在他们历史系的图书馆找到了庭审的法律文书,还找到一本书《东京审判百名记者法庭实录》。

拍的时候定义两个原则,第一必须符合国际法法律程序,第二,必须都有出处。法庭上的发言得严谨,不能去编造。


公映之后,我请电影中角色向哲浚的儿子在北京吃饭,他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有东京审判全部的影像资料,5000美金就可以复制。这个审判持续了两年,每天都有人在记录,但可惜我们拍摄的时候不知道。

界面文娱:在学习历史时,有些高中历史老师就会放映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历史的延展。

高群书:拍《生还》也是这个目的。说实话抗联到底怎么回事?有一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电影结尾李童说想念那些身边死去这些战友,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她的生还。其实我们今天生活也是那些人换来的,李敏到晚年之后,也天天念叨那些人那些事。

界面文娱:抗联的历史其实跨度很长,怎么去做素材取舍?


高群书:电影就是突围,过江,享受社会主义,打回来这四个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后期抗战史。

当时看李敏回忆录有一点打动我,就是他们第一次到苏联,以前都是他们的首长讲课,未来中国跟苏联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他们一头撞进了社会主义的怀抱,才发现社会主义这么好。从山里打过黑龙江之后,有面包吃,还能洗澡。翻译第一次把李童领到有瓷砖的厕所,她不知道怎么上又回来了,因为在山里都是找个坑就解决。

他们进入社会主义有惊喜感,这就是未来的生活,更坚定了打回来的信心,过去社会主义是一句话,现在社会主义有了形象。

界面文娱:之前我并不知道抗联有一支分队去了苏联,还参与了对东北日军的进攻。

高群书:更重要的是协助苏军管理57个城镇。当时共产党军队出关是空着手,武器粮食都没带,官兵们间流传的说法是:“东北遍地是物资,枪炮要多少有多少。”结果苏军不给,因为和南京国民政府有友好协议。苏军把大工厂都拆走了,顾不上下边城镇。在那儿抗联的七百多人说了算,就把日军留下的武器和兵工厂都给了八路军。八路军这才有了武器、衣服和粮食。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4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