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生還》導演高群書:我不願拿抗聯題材去割韭菜,良心過不去 |專訪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友發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高群書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東京審判》上映於2006年,當時關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甲級戰犯的國際審判有70年沒有大眾影像產出。在前期准備時,高群書跑了很多圖書館都沒有收獲。直到他的一位助理從自己的母校圖書館找到了一本《東京審判百名記者法庭實錄》,才讓電影有了拍攝的依托。


這種缺失並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遺憾,更意味著社會公眾與歷史之間的隔閡。《東京審判》的上映,也完成了對歷史影像的一次填補。

而近二十年後,高群書再次執導了一部具備打撈歷史意義的電影《生還》,這部電影關注的對象是在如今的抗戰敘述中幾乎被遺忘的隊伍——東北抗日聯軍,描述了抗戰後期三萬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僅余七百生還者的真實歷史。

在電影上映前,抗聯對很多人而言只是一個歷史教科書中的名詞,它的存在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系統化的影像記憶,難以與個體情感發生連接。

高群書試圖打破這種隔閡。電影取材於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的回憶錄,以12歲女戰士李童的視角展開抗聯的殘酷現實。在影片中,抗聯的隊伍呈現出極為復雜的構成:有像李童一樣十二歲便參軍的少女,也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更有曾經的“山大王”。他們聚集在林海雪原之中,面對的是如幽靈般具備壓迫感的日軍。



圖源:片方


《生還》講述了抗聯的“悲壯犧牲”,也展現了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支點作用。這支近乎被遺忘的隊伍,對抗日乃至解放戰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聯的生還者突圍後渡江來到蘇聯,日後參與了蘇軍對在東北日本關東軍的進攻,又在解放戰爭時期為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站穩腳跟立下了巨大功勞。

打撈被主流話語遺忘的抗聯歷史,讓這部電影具備了更多電影文本之外的意義。這和高群書對歷史的長期關注有關,他告訴界面文娛,“我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被邊緣化的歷史敘事。”

為了更客觀地還原這段歷史,高群書在拍攝時采用了近乎紀實的手法,啟用了去明星化的陣容,回歸一種更加質樸的拍攝方式。他選擇了遠離流量,但更接近歷史的方法,“如果要這個電影作為純粹的商業項目,用電影手段,敘事手段,包括流量明星,觀眾只是看一個電影。”


作為故事的原型,晚年李敏沉浸在對這些逝去戰友的回憶中,並且呼吁將歷史書中的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2017年,教育部下發文件將全國中小學課本中的“八年抗戰”說法全部改為“十四年抗戰”,而李敏則於第二年去世。高群書感歎,“(她)這一生最後畫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句號。”

作為深耕國內影視行業多年的導演,高群書說自己現在就拍兩類電影,掙錢的電影,或者雖然不掙錢但讓被忽略的歷史被打撈留存的電影,“到這個歲數,我們想怎麼能留下點東西給這個世界。”

01 打撈抗聯史

界面文娛:什麼時候開始有拍《生還》故事的想法的?為什麼選擇用《風雪征程——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回憶錄(1924—1949)》來作為故事的藍本?

高群書:十年前就有了。這部電影是為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拍的,當時電影局想做抗聯題材,我一直對此感興趣,但具體題材選擇了很長時間。英烈題材有人拍過,凌子風1949年就拍過八女投江,楊靖宇、趙一曼也各有兩部作品。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0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