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這座五線小城 成為中國生育率爆炸式增長第一城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產科病房不夠用了。


這在2025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奇景。逆襲創造這個奇景的,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湖北天門。

天門市生育率也曾經過持續六年的斷崖式下跌,2017年出生人口18019的生育峰值,到2023年僅剩6004人——不到從前的三分之一。但2024年,天門卻實現了一場堪稱“逆天改命”的反彈,出生人口激增17%,遠超全國5.7%的增長趨勢。而且這不是曇花一現,2025年上半年天門市出生人口同比增長5.6%,態勢持續向好,成為名副其實的“生育率增長第一城”。


真正讓這座小縣城沖上熱搜的,還是一紙“硬核催生”的補貼政策:“二孩補28萬、三孩補35萬”。但補貼只是這場謀篇布局的開始,卻不足以解釋天門逆襲全國第一的真正原因。生育的出發點,從來不只是金錢。是什麼讓五線小城一鳴驚人,將人口“流量”,轉化為人口“留”量?

天門,為何比其他城市更敢生?

被網友稱為“全國最壕”的天門市生育激勵政策,大頭來自於住房補貼:結婚立領6萬元購房認購券,二孩、三孩出生的家庭可分別獲得6萬、12萬元生育獎勵購房認購券。還有職業、進城農民等補貼項目。前有二孩護士5000元首付買下新房,後有三孩農民工家庭20萬全款拿下大房子。住房補貼的惠及群體相當廣泛,主打一個“以房促育,兩難自解”的氣勢。



新生兒感受媽媽的氣息。圖/視覺中國

此外,集體婚禮幫助降低舉行婚儀的成本,生育立領生育獎勵金、產假補助和產假,二孩、三孩均有直接打到賬戶上的育兒補貼,還有輔助生殖補貼,重視出生嬰兒的健康,免除孕婦每人1000元左右的無創基因篩查費用,免費提供葉酸等……方方面面,天門這波堪稱大手筆。



天門市生育獎補款項及金額。制圖/魚一條

為什麼是天門率先推出如此大力度的鼓勵生育政策?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天門市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占常住人口的25.81%,位列全省第一,老齡化問題就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天門政府發動對全市育齡婦女調查摸底,並最終在2025年3月形成覆蓋婚戀、孕育、養育全周期的鼓勵生育政策3.0版。可以說,3.0版本政策的一套動態推進,效果立竿見影。





天門市的幼兒園裡,小朋友們在做游戲。攝影/劉銀斌

除了發放金錢補貼,3.0政策更有精密設計的針對性幫扶“激勵組合拳”。換句話說,這不是“催生”,而是“一站式服務”。從一對情侶決定結婚開始,服務早已就位了——免費婚前健康檢查、孕前優生檢查;擴大托育服務,降低保教費,解決“帶娃難”;在事業單位推出生育編制“周轉池”;開展招聘會,引導育齡女性重返職場;多子女父母優先晉升。甚至政策還會“自我更新”,從1.0到3.0,准備生育的家庭有需求,政策立馬響應。



天門生育激勵“組合拳”。制圖/魚一條

天門市為促進人口發展可謂全社會發力,村支書集體解鎖“公益紅娘”新皮膚,把相親局開到了田間地頭,開展青年沙龍等活動促進單身青年交流,村支書們甚至發起了“搶人”戰,彼此推薦、牽線搭橋。各類小品、歌舞文藝作品大力進村,打造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氛圍。



單身青年的盛大聚會。圖/天門市融媒體中心

三年超3億元的投入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30億元的天門堪稱“大手筆”。放眼全國,天門的這種魄力也算得上是一枝獨秀了。

鼓勵生育,為什麼天門如此成效顯著?

政策確實給了天門人更多生養的底氣,但它不是唯一的理由。從2021年起,全國各級均有不少地方開始出台生育補貼,但只有天門真正拿到了“高分”。也許是因為,他們答的,本就是不同的考卷。在天門,生育問題不僅僅是一道經濟題,更是一筆承載著深厚地方文化的歷史賬,是一筆關乎家庭延續和地域未來的長遠賬。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唐代茶聖陸羽筆下的天門(古稱竟陵),是一座浮於水上的城市。漢江蜿蜒全境139公裡,43條河流、45個湖泊,連成一張流動的水網。





天門坐落在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上。圖/視覺中國

天門的水,既慷慨也無情。它滋養出超400萬畝農田,讓稻米和漁獲填滿糧倉,但也屢屢泛濫成災。傳統的稻作和漁業生產對勞動力需求較大,多一個孩子多一個幫手,大家庭和多子女意味著更強的生產能力和經濟保障。

“十年淹九水”也不是一句誇張的玩笑話,而是真實的歷史記憶。至今水利建設仍是天門的重中之重。面對水患,單個家庭力量薄弱,只有抱成團,才能扛過天災。以家族為單位,共同修築堤壩、疏浚河道、管理堰塘。這種代代相傳的協作,強化了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組織性。同族聚居、共御風險、資源共享成為天門人生存策略,本就形成了“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生存期望。




天門河中同劃一條龍舟,人多就是力量大。圖/視覺中國

水邊的生存邏輯,也悄然塑造了天門的性格,天門人骨子裡有一股活下去的韌勁兒。清末時期,時任黑龍江巡撫的天門人周樹模,不忍見天門老鄉飽受水災,生活艱難。為了謀生,一批批天門人帶著三棒鼓、扎紙花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獨特技藝,從家鄉出發,前往黑龍江墾殖,或是出國建設西伯利亞大鐵路。一步一步從東北俄羅斯,從俄羅斯歐洲,吃苦耐勞、靈活求生是天門出走的生存宗旨。





天門人的傳統技藝,更是謀生法寶。攝影/劉銀斌

如今天門共有28萬僑胞分布在海外各國,讓不靠海、商業也不發達的天門突破常規,成為了著名的“內陸僑鄉”。眾多僑胞帶著積累多年的實力和國際視野,積極響應天門建設的需求,返鄉投資興業,為天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世紀“走出去”的這一步,成了現在無數天門人“走回來”的助力。

從“打工之城”到“回流之選”,在家門口造未來



政策激勵像是一點火星,天門則是讓星火燃起的幹柴,但想要長期興旺下去,但還要靠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天門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紡織基礎,每年從這裡運出去的棉花享譽全國。天門人大多都會制衣基礎。但是過去幾十年,天門沒有形成足夠強大的產業,多數背井離鄉打拼的天門人,給廣州等地的紡織服裝代工,賺一點辛苦錢。



永昌(天門)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在高性能錦綸長絲生產線上工作。攝影/劉銀斌

但現在,時機來了,依托發達的物流,沿海制造業紛紛內遷。天門抓住風口,用政府的大力支持、完整的產業配套、數萬天門務工人形成的強大產業工人群體,將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的服裝工廠“搶”回天門,實現“家門口即可就業”。數字打版、跨境直播,天門正致力於把成衣賣到全球;政府還把土地、能耗指標,拿去孵化更大的“蛋”——回收再生、儲能電站,一條更貴、更輕、更綠的新賽道正在同時成型。

天門人向來務實,這股風氣深受茶聖陸羽“精行儉德”精神的影響——做事要專注,生活要儉樸,不搞虛的。補貼政策也要經過精心設計,比如發放的購房券只能用在指定小區上,這樣既鼓勵天門人成家立業,又悄悄把人口引向新城區、帶動新產業發展,一舉兩得。



為紀念陸羽而建造的茶經樓,是天門的地標。圖/視覺中國

更讓人驚喜的是,政策帶來的好處遠不止多生娃。有了新房子,要裝修、添置新家電;添丁進口,還要購買嬰幼用品。自2023年9月到2024年10月,天門房地產投資增長5.9%,全省第一;財政收入增長13.7%。一條“生育—消費—經濟—生育”的良性循環默默轉了起來。

當生育場景逐漸向好之時,天門人的餐桌上也有了更具體的體現。每一個新生命落地,都需要一場盛大的慶祝。在天門,這份喜悅的極致表達,就是一桌熱氣蒸騰、情意滿滿的宴席。天門自古便有“無菜不蒸”的烹飪文化,滿月宴上更要遵循“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蒸籠不成席”的老傳統。





天門九蒸,就是這麼豪邁。圖/視覺中國

天門蒸菜從江漢魚鮮、山珍禽肉到時令蔬菜,無所不蒸;技法更是有“九蒸”之說,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釀蒸、花樣造型蒸、封蒸、幹蒸樣樣精通。正是有如此深厚的底蘊,才敢在重要宴席上大展身手。

宴席這天,一家人提前幾天就開始張羅,蒸籠格子壘成小山,軟嫩的粉蒸肉打底,酸辣的炮蒸鱔魚壓陣,圓潤的豆腐圓子排在最上頭,寓意“年年有余、團團圓圓”。天門人也借此佳肴,祈願一家人在天門這片土地上興旺發展。



天門蒸菜經典菜式——粉蒸肉。圖/晶晶有味

天門,這個江漢平原上普通的縣級市,卻有一種極致而堅韌的生命力。看似魔法的生育率逆襲,回應了生存邏輯中最樸素的信念,“多一個孩子,多一雙手”。在這片土地上,天門人始終相信,擁有勇氣和魄力,都能憑雙手創造出一片天地,延續世代相傳的信念與未來。



孩子們的笑顏,是照亮未來的光。圖/視覺中國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