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晚清大户人家的妻妾漂不漂亮,这些照片告诉你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晚清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帝制时代,也是内忧外患的贫弱社会。


具体来说,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刊发一组老照片,看看那些被镜头定格的历史瞬间。

这些照片拍摄于慈禧太后统治末期。




表演魔术的男子

男子正在表演的魔术名为"三仙归洞",所需道具只有一把扇子(也有用筷子的)、三个球、三只茶碗。

魔术师以极快的速度拨弄道具,可使三个球在三只碗之间来回变幻,非常精彩。

时至今日,"三仙归洞"依然很流行,受到广大百姓尤其是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表演舞狮的民间艺人

照片中是一个杂耍团队,有人敲锣、有人打鼓,音乐节奏带动着"狮子"的舞动。

在没有电、没有网络的时代,舞狮、舞龙是民间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并传承至今。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舞龙舞狮表演。



长江岸边的船工

这些人是长江上的舵手、纤夫,而船老大则单独站在一旁。

请注意他们的穿着,大部分人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足以看出他们生活上的贫困。

此张照片可以视为晚清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





四川巴县的节孝牌坊

这座牌坊是皇帝颁布圣旨为旌表一位节孝妇女而建。"节"指丈夫去世而不改嫁,"孝"指孝顺公婆。

根据清朝旌表制度,30岁以前丈夫去世而守节超过15年(或守节6年以上身故),可以获得建坊表彰的资格。

也就是说,照片中被旌表的那位妇女,不仅守节15年以上,还为公婆养老送终,同时把孩子抚养成人,这其中她经历了怎样的辛苦和辛酸,实在难以想象。



富贵人家的妻妾

这些在四川资州身份显赫的女性来自不同的家庭,并非同一人的妻妾。


以前富贵人物娶妻,首先要考虑对方的出身和品行,相貌不是最重要的;他纳妾的时候,可能才把漂亮不漂亮作为首要考虑条件。

照片中的女子虽然嫁给了头面人物,但她们远远没有当今影视剧所展现的那种美貌。



正在劳作的木匠

这是一幅很生动的画面,5位木匠都在忙碌着,有的在凿榫眼,有的在锯木头,有的在刨平圆木,还有一个外国小朋友来凑热闹。

他们可能是被外国人雇佣的。



在镜子前梳头的少女

这是一个发生在旗人家庭里的日常生活画面,奶奶在为孙女梳头插花。


她积蓄了长长的头发,等将来结婚了,她就会把长发盘起,挽起发髻。





女子学校的学生

面对这一群女孩子,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

她们的额头都像男孩子一样剃光,剩余的头发在脑后扎辫子或马尾,乍一看几乎分辨不出性别。

等到十三四岁,到了她们找婆家的时候,才把前额的头发留起来。

女孩剃额发的习俗,也是受旗人影响。



一位欧洲医生为孩子们检查身体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医已在广东一带传入中国

到1905年,国内的西医医院和诊所超过400家。

晚清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信服"五个环节,1900年以后得到普遍认可,一些人已能认识到中西医各有短长,"弃短取长,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发明,实于医学大有裨益"。



织布的妇女

这张照片展现了濒临消失的民间工艺——手工织布。

小农经济时代,几乎每个农家的主妇都会纺纱织布,自给自足。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