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美國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重蹈70年代"三波通脹"覆轍?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M2重回峰值水平,通脹第二波已在路上?


美國貨幣供應量M2重回5%的峰值、PPI升至高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通脹“第二波”擔憂正在積聚。經濟學家警告,當前形勢與1970年代央行過早降息導致通脹反復的歷史驚人相似,美聯儲的審慎態度至關重要。

美國貨幣供應量M2已重回疫情期間峰值水平,同時多項通脹指標顯示價格壓力正在重新積聚,引發市場對通脹"第二波"的擔憂。經濟學家警告稱,在當前貨幣環境下進一步寬松政策可能重演1970年代三輪通脹浪潮的歷史悲劇。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升至3.3%的高位,而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率正趨向5%的危險水平。這一組合令人回想起1970年代的通脹周期,當時央行在通脹初步回落後過早放松政策,最終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第二輪和第三輪通脹沖擊。

分析師指出,雖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暫時保持相對穩定,但批發價格的上漲通常會傳導至零售端,而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為未來通脹提供了充足"燃料"。當前形勢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對降息的延緩可能是明智之舉。

經濟學家擔心,如果政策制定者重復1970年代的錯誤——在通脹尚未完全消除時就急於刺激經濟——美國可能面臨比過去五年更為嚴重的價格沖擊。

貨幣供應重返高位,敲響通脹警鍾

當前對通脹風險的評估,一個關鍵變量是M2貨幣供應量。數據顯示,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美聯儲實施零利率並大幅擴張貨幣供應,導致M2創下歷史性增幅。隨後,美聯儲通過加息等緊縮政策從系統中回籠了部分過剩流動性。



然而,據分析,這些緊縮努力在2024年大選前已基本停止。其結果是,M2總量目前已回升至此前創下的峰值水平。更令人不安的是,其年化增長率正逼近5%,這是一個在歷史上通常與通脹風險相關聯的較高水平。分析指出,若美聯儲屈從於降息壓力,M2的增長趨勢只會進一步加速。



除了貨幣供應,近期的價格數據也為通脹擔憂提供了佐證。最新的CPI數據被市場形容為“相當火熱”。






而PPI 3.3%的同比增幅則直接反映了批發層面的成本壓力。PPI通常被視為CPI的先行指標,其走高預示著未來消費者將面臨新的價格上漲。



有證據表明,此輪上游價格上漲更多源於貨幣因素,而非關稅。分析指出,許多進口商正在通過壓縮自身利潤率來消化關稅成本,尚未大規模轉嫁給消費者。分析師David Stockman指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自2017年1月以來已上漲33.3%,相當於過去八年半以年均3.4%的速度持續攀升。另一個受到關注的Truflation指數也顯示,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正呈現上行勢頭。




歷史的警示:重蹈1970年代“三波通脹”的覆轍?

當前經濟學家最大的擔憂在於,美國可能正在重演1970年代的劇本。當時,美國經歷了三波連續的通脹浪潮:通脹在短暫回落後以更猛烈的勢頭回歸,央行的反復誤判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經濟後果。

第一輪通脹爆發後有所回落,央行誤以為已經征服通脹,過早降息並放松政策。結果引發了更高的第二輪通脹。當局再次犯同樣錯誤後,第三輪通脹達到兩位數,摧毀了美國資本存量,迫使數百萬年輕母親進入職場以維持家計。



那段時期的教訓在於,央行官員的自滿情緒——即相信自己已經戰勝了通脹——是導致後續政策失誤的關鍵。他們當時未能精確控制貨幣機器,寬松的政策反而火上澆油。目前,市場擔心歷史可能重演。

降息呼聲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風險

當前的通脹背景,使得白宮與美聯儲之間的政策分歧愈發凸顯。川普政府一直公開呼吁降息,其動機顯而易見:降低利率可以使購房貸款更易負擔,減輕政府償還國債的利息壓力,並刺激商業投資。幾乎每屆新任總統都傾向於低利率環境,因為它能在短期內制造經濟增長的表象,並為政府支出提供更多空間。

然而,另一面是巨大的風險。再次引發的通脹浪潮可能會損害川普第二個任期的信譽,並可能被歸咎於其關稅政策。在此背景下,鮑威爾頂住降息壓力的立場,被一些觀察家視為“負責任的央行官員”的表現。市場真正的擔憂在於,一旦鮑威爾的職位被取代,其繼任者可能面臨的唯一任務就是降低利率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