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38岁考公!孔子的年轮遇上数字时代的齿轮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敏感,不仅只争朝夕,而且也特别注重养生。你看最早的《尚书》中就讲到了五福之源:“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古代中国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那可是中国人的终极追求,后来民间总结了五字真经:福禄寿喜财。


说到财,中国人有很多价值观上的说法,士农工商算一个,福禄寿喜财也算一个,富不过三代也算一个,总的来说,古代中国人最重视的是福禄寿喜,最后才是财,因为财富很难传下去,因为有时接不住。

从最近所看到的热点新闻来看,有钱接不住也不是好事,当然,没钱也不是好事。故古人有这样的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是周期的力量,这是定律的力量,这是道的力量。


还是要说回年龄这个话题,中国人为什么对年龄这么敏感呢?是受了孔子的影响吗?我觉得是的。孔子在《论语》里是这样说的:“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给自己的人生总结,后来便成了中国人的生命指南了。

在孔子看来,人的一生有前半生和后半生,前半生四十岁之前,后半生四十岁之后,他的这个说法也是受了《易经》的启发。他老人家真是了不得,竟然从天地之间悟出了天命,老子则是从天地之间悟出了天道,一个天道成就了后来的道家,一个天命成就了后来的儒家。于是便有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年轮与齿轮的隐喻:文明演进中的岁月与伦理。

往时间深处走,每个时代的年龄门槛,都藏着当时社会的生存逻辑。

别的文明也一样。在巴比伦的通天塔还未倒塌的那个年代,《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规定:祭司必须满30岁才能任职。这不是凭空定的规矩——那时没有纸张,更没有数据库,知识全靠人脑死记硬背:天文历法、祭祀仪轨、法律条文,全得装在脑子里。

30岁,正是一个人记忆力与生活经验达到平衡的黄金点,是知识传承最可靠的“生理硬盘”。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周朝,乡野里推举官吏时,也默认“三十而立”的标准,昔年孔子那句“三十而立”,与其说是个人感悟,不如说是给文官制度定了个哲学基准。


时间转到1855年的伦敦,大本钟的齿轮刚开始转动,英国文官制度也跟着变成了精密钟表。当时规定,公务员考试年龄必须卡在22~24岁之间。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政府成了庞大的机器,需要标准化的“零件”——年轻人像未被打磨的齿轮,更容易按统一规格塑形,能快速嵌入行政体系的运转中。这种“青春崇拜”随着电报电缆传到世界各地,最后在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里落了脚——那座1927年建成的钟楼,铜钟敲响时,不仅在报时,也在重复着工业时代的潜规则:年轻,就是效率的代名词。

把不同文明的年龄观摆在一起,像看一组折射着时代精神的棱镜。华夏农耕文明里,年龄是本“经验账簿”。北魏孝文帝定下“年六十致仕”的规矩,不是嫌弃老人,而是懂一个理:农耕社会靠天吃饭,老农夫知道哪块地耐旱、哪种种子抗虫,这些经验得留够时间传给下一代;但人到六十,精力难免衰退,也得给年轻人腾地方——这是经验与新鲜血液的平衡术。


雅典城邦的广场上,年龄是张“公民资格证”。伯里克利时代规定,30岁才能参选公职。不是歧视年轻人,而是古希腊人相信,政治需要“理性的成熟”:一个人得经历过纳税、服兵役、处理家庭事务,才能明白城邦的难处,不至于凭一腔热血拍脑袋决策。

江户幕府的武士阶层,年龄是把“成长标尺”。男孩15岁行“元服礼”,束起发髻就算成年,可以佩剑出仕。这背后是武士社会的生存逻辑:战乱年代,少年早点成熟,家族才有战斗力,职业轨道必须和生命成长同步。

而到了硅谷的数字时代,年龄突然成了“创新试纸”。扎克伯格那句“年轻人更懂未来”被奉为圭臬,可回头看,多少40岁的工程师被贴上“过时”标签,却忘了他们正是写出初代代码的人?这种“年龄歧视反噬”,恰恰暴露了数字文明的焦虑。

有意思的是,这些古老的智慧正在现代社会复活。日本推行“生涯现役促进法”后,82岁的农学博士还在田里指导年轻人种有机稻;新加坡的内阁里,40岁的部长和60岁的总理并肩办公。这说明,年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线,而是随社会结构伸缩的橡皮筋。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24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