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芯片"龍芯一號"上為何刻下她的名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02年8月10日,中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龍芯一號”誕生。每一個“龍芯一號”芯片上都刻有“夏50”的字樣,這是為了向夏培肅致敬,2002年正是夏培肅回國從事計算機事業的第五十個年頭。


計算機研制“三人小組”

夏培肅出生於重慶一個教育世家,她從小便是學霸,數理科尤為出色。抗日戰爭期間,目睹民不聊生的動蕩局勢,夏培肅無比憤慨,加之從小展露的理科天賦,便下定決心報考工科院校,期望日後實現工業救國。


高中畢業時,夏培肅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在這裡她結識了在機械系任助教的楊立銘,兩顆年輕的心在救國理想中走到了一起,他們先後通過留學生(专题)考試,相聚愛丁堡大學。1948年楊立銘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夏培肅獲得電機系博士學位,兩人在1950年結為伉儷。



1950年夏培肅和丈夫楊立銘在愛丁堡合影

當時夏培肅夫婦已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卻還是感受到西方人對中國人深深的歧視。看到國外教科書上赫然寫著“中國男人抽鴉片、女人裹小腳”“中國人睡得早是因為太窮”等刻板印象的描述,異鄉的屈辱令夏培肅暗自發誓:“中國絕不能被人瞧不起!”她的心中那顆科技報國的種子,就在那時生了根,發了芽。

楊立銘回憶道:“當時我們已有較好的工作待遇,但還是想回祖國參加建設,何況當時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專業人才。至於回國後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我們沒有特殊要求。”


恰逢1950年華羅庚一封《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引起強烈反響,——“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海外學子深受感召紛紛回國。這樣的想法與夏培肅夫婦不謀而合,他倆也踏上歸途。但夏培肅未曾料到的是——她竟會被華羅庚直接選中,加入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

“一個人在一生中,常常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對於我來說,就出現在1952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當我第一次謁見華羅庚教授。”回憶起這段經歷,夏培肅恍如昨日,“他問我們的學歷和經歷,願不願意搞計算機?我當然願意,我在英國時對計算機有所了解,知道是一門很有前景的學科,所以我們國家要搞的話,我特別願意,當時就表示願意到華先生手下研制電子計算機,工作就是這麼開始的。”


正是這個夜晚的決定,讓年僅29歲的夏培肅走上了開拓中國計算機技術之路,從此把自己的生命與中國計算機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研制自己的計算機”

科研小組成立之初僅有3人,團隊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當時國內沒有一本敘述電子計算機原理的書,他們就從英文期刊中一點點查找,一個字、一個字抄錄下來,制定了開發思路。1959年中蘇關系降到冰點,蘇聯終止了對中國所有的技術援助,國際上都認為中國的計算機發展止步於此,然而夏培肅始終堅信“中國人有能力、有志氣研制自己的計算機”。

作為研究組負責人,她編寫了中國第一本《計算機原理》講義,為讓大家更好理解外文概念,她逐字推敲作出了很多信達雅的學術名詞意譯,比如把“bit”翻譯成“位”,把“memory”翻譯成“存儲器”等,很多名詞沿用至今。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