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這片近在咫尺的誘人土地,美國為何沒能搶到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有一個地方,美麗,誘人,近在咫尺,地理位置重要,比加拿大跟美國淵源更深,比格陵蘭離美國更近。

美國一直認為它總有一天會屬於自己,也有過將它收入囊中的各種大小動作,但終究沒能成功。


這個地方就是古巴。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美國和古巴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曲折又精彩的故事。

1.哈瓦那港的一場神秘爆炸

1898年2月15日晚上,古巴的哈瓦那港發生了一起神秘爆炸事件。

古巴當時是西班牙殖民地,美國戰艦緬因號正在古巴進行“友好訪問”。快10點了,戰艦靜靜停泊在港口,船上355名水手大都在熟睡。

突然,一聲巨響撕裂夜空,火光沖天,半只艦被炸得支離破碎。船身迅速下沉,有些水手被拋入海中,有些被爆炸碎片擊中。最後,266名水手失去了生命。

這是美國歷史上一樁重大血案,但誰是制造這場爆炸的元凶,一百多年後還是個謎。

理論之一:這是一場事故,船上煤倉起火,點燃了旁邊的彈藥庫。

理論之二:這是西班牙人的陰謀,他們憎惡口頭友好、骨子裡卻支持古巴獨立的美國。他們知道緬因號來訪是向自己施壓,因此在船上安放了炸彈。

理論之三:美國特工或同情者策劃了爆炸事件,目的是制造向西班牙開戰的借口。


歷史學界大多傾向於第一種理論,畢竟其他兩種都缺乏證據。但它們也都有點道理。其中第三種美國自導自演的推測聽起來像令人鄙視的陰謀論,但考慮到美國和古巴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加上爆炸後立即上演的劇情,還真不是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

2.一顆尚未成熟的果實

美國對古巴這片土地一直一往情深。古巴位於墨西哥灣入口,控制古巴可以掌控加勒比海航運,保護美國南部海岸。而且它離佛羅裡達僅90英裡,簡直天生就是美國的一部分。

早在建國初期,傑弗遜就看上了古巴。但傑弗遜是溫文爾雅的紳士政治家,他為美國買下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脈之間的大片土地,靠的是外交和運氣,不是硬搶。他認為古巴終將屬於美國,但必須等它“像一顆成熟的果實”一樣落入手中。作為堂堂正正的國家,吃相不能太難看。


1850年代,奴隸制在美國受到挑戰。新加入聯邦的州若不實行奴隸制,將改變國會權力平衡,南方精英因此希望通過對外擴張來增加奴隸州數量。古巴成了一個可以無縫對接的選擇,因為它有大批黑奴從事甘蔗與煙草種植,與南方經濟高度相似。

1854年,駐比利時奧斯騰德的三位美國外交官草擬了一份秘密文件,主張用1.2億美元從西班牙手中購買古巴。如果西班牙膽敢拒絕,就動武強奪。

這份被稱為《奧斯滕德宣言》(Ostend Manifesto)的文件不知怎麼被泄露了,頓時引起軒然大波。歐洲指責這是帝國主義行徑,北方則痛斥南方擴張奴隸制的陰謀。因為壓力太大,政府趕緊出來撇清,說這不是官方立場,這份野心勃勃的宣言於是胎死腹中。

此後,政府和民間冒險家還有一些吞並古巴的企圖。雖然都沒成功,但在不少人心目中,把古巴納入星條旗下是遲早的事。

3.“記住緬因號!讓西班牙下地獄!”

因為有這樣的歷史,緬因號爆炸案就不僅是一樁慘案了。它提供了一個向占據古巴的西班牙開戰的機會。

不出所料,美國人立刻不分青紅皂白將這筆帳算到了西班牙頭上。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