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特朗普: "去银行化"的源头:川普账户被关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失去银行账户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笔贷款被拒,不是一张信用卡被冻结,而是你被整个金融体系排除在外——无法存款、转账、支付账单,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

2021年1月,国会骚乱的余波尚未平息,美国第45任总统川普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合作近40年的摩根大通通知他,账户将在20天内关闭,数十亿美元必须另寻去处。


那一刻,川普不仅失去了银行服务,也失去了作为美国最有权势人物之一的金融“身份”。

这是一场针对个人的制裁?还是一场政治化的金融清洗?

这里隐藏着一段不为公众所知的暗战:从奥巴马时代的“扼杀行动”,到拜登时期的监管回潮,再到川普重返白宫后的反击,“去银行化”一步步从行业术语,演变成美国政治分裂的武器。

总统的账户被关

这通电话发生在2021年1月初,就在华盛顿特区国会大厦骚乱后不久。川普在CNBC采访中透露,摩根大通通知他账户即将关闭,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他当即提出抗议——毕竟,这段合作关系已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但银行不为所动。

川普称,他随后联系了美国银行,试图将巨额资金存入,但同样被拒。“我带着一大笔现金,他们却告诉我,‘对不起,先生,我们不能接受你。’”

据他所述,这一做法还波及到了家人。妻子梅拉尼娅在回忆录中写道,她与当时19岁的儿子巴伦被“毫不客气”地赶下台:长期合作的银行终止了她的账户,并拒绝巴伦开户。



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拒绝就此置评。但据《每日邮报》调查,这种金融封杀并非只针对政界名人。银行可能通过消费数据和支付备注监控普通客户——在户外用品店购物,或在转账留言中使用“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字样,都会被算法标记为“潜在风险”。

“去银行化”的源头:奥巴马时代的“扼杀行动”

“去银行化”并非拜登政府的原创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14年春,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就司法部发起的“扼杀行动”(Operation Chokepoint)举行听证。这一由奥巴马政府推动的计划,旨在切断某些被视为“不合规”行业与银行体系的联系,即便它们合法经营。



所谓“不合规”更多基于声誉考量——枪支销售商、发薪日贷款公司、贵金属交易商都在名单之列。政府认为,银行若与这些行业合作,可能会引发调查甚至舆论危机。

国会最终认定,这迫使银行扮演“道德仲裁者和商业警察”的角色,要求终止行动。2017年8月,“扼杀行动”宣布结束,但多位银行高管承认,这种基于“声誉风险”的审查逻辑从未真正消失。



拜登时代的回潮

川普在第一任期内试图限制“去银行化”。他在离任前一周推动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出台“公平获取银行服务”法案,旨在废除“声誉风险”规则。然而,拜登上台两周后便冻结并最终否决了该法案。


从那时起,业内人士称,“去银行化”反而变得更加激进。OCC手册重新以模糊的语言定义“声誉风险”——任何可能引发负面舆论、质疑董事会或管理层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风险源。这种定义,赋予银行在政治与舆论压力下无限扩张审查对象的空间。

银行业的“恐惧政治”

美国银行体系如今受制于多重监管:美联储、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机构层层施压。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莫伊尼汉直言,每天有“100多名监管人员”在总部大楼内办公。在这种环境下,虽然没有明确禁令,但银行对“声誉风险”的敏感度被推到极致。

“捍卫自由联盟”高级副总裁瑞安·班格特指出,“去银行化”在现实中往往针对保守派群体及相关议题——化石能源、第二修正案(持枪权)、气候怀疑论等。若因欺诈或非法行为终止账户尚可理解,但当理由变成政治立场,就会触及金融自由的底线。


从企业家到前州长:被波及的人

2022年,“MyPillow”创始人、MAGA运动的高调支持者迈克·林德尔,被明尼苏达银行和信托公司终止合作。

同年,前堪萨斯州州长萨姆·布朗巴克领导的跨信仰非营利组织“全国宗教自由委员会”账户被摩根大通关闭。大通甚至暗示,只要披露其政治支持名单,才可能重新考虑合作。

“去银行化”的威慑力不仅来自银行的商业选择,还来自监管与司法系统的惩罚机制。2024年,道明银行因反洗钱计划不力被罚款30亿美元,引发全行业恐慌。一位银行高管形容,“司法部的刑事裁决是致命一击”,任何与高风险客户的业务往来都可能带来生存威胁。

白宫的反击

川普重返白宫后,将此事列为优先议题。2025年8月,他签署行政命令,禁止银行因客户的政治或宗教信仰拒绝服务。这一举措被视为对拜登时期政策的直接回击,也是一场针对十余年来监管逻辑的修正战。



OCC已删除手册中的“声誉风险”条款,美联储在今年6月废除了相关法规。摩根大通发表声明称,他们不因政治原因关闭账户,并赞同川普的监管改革方向;美国银行的莫伊尼汉则表示,“回顾这些规则时,常会发现它们导致的决策并不合理,修正是必要的。”



金融自由的红线

川普账户被关闭的事件,揭开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金融体系是个人和企业运转的生命线。一旦获取银行服务的权利被政治化,受影响的不只是个别派别,而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今天的“声誉风险”可以针对MAGA支持者,明天就可能指向另一类群体。一旦先例建立,金融自由的边界就会不断被推远。

在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政策与反政策较量中,“去银行化”已从技术性的合规问题,变成美国政治极化的又一条战线。川普的遭遇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勾勒出了冰山的轮廓——一张隐形的权力网络,延伸在金融系统与政治体系的深处,随时可能改变任何一个人的经济命运。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70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