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特朗普: 川普"覺醒AI"政令 美中陷入全方位博弈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從硬體到算法,從監管到價值觀,人工智慧(AI)已成為美中兩國戰略博弈的主戰場。


2025年年初,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發布開源模型,以其高性能和開放性迅速獲得全球開發者青睞,被視為中國在AI競賽中迅速崛起的象征。

將這視為警鍾的美國做出迅速反應。 7月底,重返白宮的川普政府在上任僅六個月,就發布雄心勃勃的人工智慧國家戰略:一份核心政策藍圖《贏得AI競賽:美國人工智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及三項行政命令,構成被解讀為一套“組合拳”的系統性AI政策。


川普政府在這份藍圖中直指中國,表示要“對抗中國在國際治理機構的影響力”。強調將利用美國在國際外交中的地位,倡導“體現美國價值”的技術標准,並“抵制威權主義影響”。

美國政治風險贅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政治部門主管魯曉萌分析認為,一場由意識形態引導的美中AI算法戰呼之欲出。“這明確了(美國)要在全球南方的競爭中,跟中國的算法對抗,”她對BBC說。

一場沒有硝煙的競賽

中國在AI領域迅速崛起,讓美國這個傳統科技強國感到壓力。中國正利用其龐大數據庫,在國內加緊創新,在國外推廣算法。百度、阿裡巴巴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在前沿推動創新,開發先進的面部識別系統、語言處理工具等技術。

就在上海剛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總理李強提議,要建立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組織,推動多邊開源合作。有分析認為, 這意在傳達北京進一步拓展中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的野心。



近年,西方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擔憂,中國的主導地位將塑造全球技術規范和治理,甚至借此輸出自己的的意識形態。

其中最為代表性的是,中國公司旗下的Tiktok在出海過程中遭遇國家安全、資料隱私等質疑,川普政府已經限制在政府設備上使用,並要求將Tiktok出售給美國公司。Tiktok在美國有1.7億用戶,占美國人口的一半以上。

白宮在此背景下推出《行動計劃》,在多個領域提升自身技術,並抗衡中國的影響力。“正如我們贏得了太空競賽,美國及其盟友也必須贏得這場AI競賽,”白宮在《行動計劃》中寫道。

這份政策藍圖有三個核心目標:加速AI技術創新;強化AI基礎設施;出口美國價值觀的技術。

“計劃的重點在於,在基礎人工智慧技術方面確立領導地位,並打造一個生態系統,使美國企業能在其中塑造國際標准和規范”,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法學教授張湖月對BBC說。

這份藍圖本身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就在發布當天,川普簽署三份行政命令——涵蓋出口管制、數據中心審批、“反覺醒AI”審查——為計劃注入執行力,意味著政策預計在未來6到12個月內生效。

這顯示出白宮對人工智慧產業的系統性部署,也透露出另一層意圖:在AI的多個關鍵戰場上和中國一較高下。





“覺醒AI”政令:價值觀之爭

在這些最新美國AI政策裡,最醒目的莫過於川普簽署的“防止覺醒AI”行政令。

“覺醒AI”這個說法源自於部分保守派對AI系統輸出偏向進步主義或“政治正確”傾向的擔憂,目前已經成爲美國AI政策中的討論熱點。其中,OpenAI等公司的模式被質疑在處理種族、性別、宗教、移民、槍枝等議題時,表現出挺自由派價值的偏見。

中國的Deepseek也被質疑自我審查,比如在政治敏感問題上不做回答,或者重述官方的敘事。

新政令要求所有參與聯邦合約的AI企業,必須證明其模型不含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偏見。

行政命令還授權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評估中國的AI前沿模型,“以判斷是否帶有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內容和審查邏輯。”

魯曉萌指出,NIST原來的工作任務是對人工智慧產品進行安全測試,而新的工作任務是測試算法裡面有沒有威權主義的因素。

“那就是明擺著要測中國算法,看看中國算法裡面是不是被中國政府灌輸了一些意識形態的內容,所以他們答出來的問題都是帶著那些意識形態色彩的。”



AI的“自由市場路線”

川普政府一貫強調去監管化,尤其在科技領域。政策藍圖明確指出:為私部門松綁,移除監管障礙。

具體來說,政府將與所有聯邦機構合作,修訂或廢除所有阻礙人工智慧發展的法規、規則、備忘錄、行政命令、指導文件、政策聲明和跨機構協議。

這樣做目標是讓AI企業“自由馳騁”,尤其在芯片制造、數據中心、算法研發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幹預。

出於對數據隱私、安全、倫理等擔憂,美國政府和立法機構曾推動嚴格的法規。雖然有助於保護公眾利益,但對初創企業構成壓力。

反觀中國,政府出台了多項政策支持市場化發展,注重先發展,後規范的策略,也因此促使中國在人臉識別、機器人創新等方面迅速崛起。


為此,川普已撤銷了拜登政府2023年簽署的行政命令,該命令原本為AI開發設定更高的安全標准和透明度,被視為開啟強監管時代的標志。

而川普的計劃則直接規定:聯邦AI資金不得流向監管過於嚴苛的州。

這意味著,重視隱私權保護與算法審查的AI公司,或將在聯邦合約和研發支援方面處於不利地位。



數據中心+開放模型:軟硬實力雙重應戰



如果說算法是AI的靈魂,那麼算力就是燃料。川普政府已將AI時代的關鍵資源——算力——擺在國家安全議程的中心。

白宮簽署《加速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聯邦許可》行政令,要求簡化審批流程,為半導體工廠、數據中心建置、能源網絡等基礎設施“開綠燈”。

AI模型的訓練和部署依賴數以萬計的GPU芯片,消耗的能源是傳統伺服器的數倍。根據業界估算,一家頂級AI實驗室運行一個大型模型,年耗電量可供10萬個家庭使用。

為滿足能源需求,政策藍圖提出,防止關鍵發電設施過早退役,並探索創新方式,在高峰需求期間增強電網的可靠性。

這意味著,川普政府“要建立一個全國性計劃,讓電力公司給數據中心提供足夠的電力,這在行業內受到歡迎”,歐亞集團的魯曉萌說。


除了硬件,美國政府也意識到AI模型本身的地緣政治價值。

《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必須確保擁有體現美國價值觀的領先AI開放模型”,這被解釋為對中國策略的回應。

中國政府及科技公司近年來積極推動開放模型策略,即允許全球開發者使用和改造模型。 DeepSeek等開源模式已在東南亞、中東等市場快速擴展。

有分析認為,如果中國贏得模型生態主導權,其影響可能比TikTok還要深遠,美國顯然不願坐視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張湖月認為,關於開源模型的競爭,目前還難以明確結論。 “美國的研究機構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們開源一些先進模型,以維持在全球開發者中的影響力。但我預計他們仍然會因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考慮,保留最尖端的模型。”

技術出口:打造“美式AI生態圈”

另一個戰場,是圍繞AI技術標准和出口的全球競爭。

中國近年大力推動國際標准制定的參與度,尤其在發展中國家,中國以低成本、高效率為優勢,推廣人臉識別等AI系統。美國擔心,中國若主導AI標准,會削弱民主國家在全球科技治理的影響力。

基於此,美國政府宣布將啟動所謂“全端AI出口包”(AI Tech Stack Package),推廣從硬體、基礎模型、應用、治理框架等的完整技術體系,意圖減少全球南方國家對中國技術的依賴。

不過,現實可能並不樂觀。由於預算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機構的對外技術援助計劃大幅縮水,國務院也裁員10%。 “這跟他的政策目標是相抵觸的,”魯曉萌說。

在AI技術出口上,核心戰線是高端芯片。

川普政府先前實施了一系列出口限制,阻止英偉達(NVIDIA)等企業向中國出口先進AI芯片,而就在《計劃》發布前一個星期,美國突然恢復了對一款適用於推理任務的芯片(H20)的出口,引發爭議。

批評者認為,這項“松綁”可能削弱長期出口管制策略。支持者則稱,這是一種談判策略,為了與中國在經貿談判中爭取空間。

張湖月認為,H20芯片出口政策逆轉,“反映出美國戰略的更廣泛轉變,川普政府看起來不再追求全面脫鉤,而是認為維持技術上的相互依存更有價值。”

“允許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保留一席之地,有助於擴大美國影響力,並確保全球開發者繼續在美國平台上進行開發。這標志著與早期拜登政府以防御和遏制為主的戰略姿態有了顯著不同。”





魯曉萌則認為,川普政府在芯片的出口管制上做了主動讓步,但讓步之後又說要強力的實施管制,“這反映政府內部有兩派:一派說科技要發展,要用我們強力的市場力量、產品力量來擴大政府的影響,所以給H20這樣的芯片放行;但另外一方的邏輯是,我們要進一步對中國的出口。”

“所以是自相矛盾的,可以看出來他們並沒有完全協調好。”

不管怎樣,AI這場競賽,不僅關乎技術,更是未來全球秩序的塑造。或許不是哪個國家輸贏的問題,而是誰來制定最終的游戲規則。張湖月說:“中美兩國都在大力投資人工智慧,但競爭的方向不同:美國專注推動技術前沿,中國則強調實現產業升級和提升生產效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更傾向於將人工智慧視為推動經濟轉型的實用工具;而美國則將人工智慧的優勢地位視為一種戰略性和象征性目標。 ”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