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废气排放为负?企业排污报告现"数据疑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的核心信息包括:实际排污量、超标排放信息、污染设施异常运转情况等。


上海市环评专家库成员、益驰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马立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排污企业作为甲方,为作为乙方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付费,乙方即便检测到的数据超过许可值,但为了拿到这笔钱,也不会真的把超标排放信息写在排污许可执行报告中。

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通常也不敢直接篡改检测数据——涉嫌弄虚作假一旦被查处,将承担刑事责任。但解决办法也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下次再来,重测一遍——企业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只需要检测一次,只要在此期间,检测到合格的数据,就可以写入执行报告中。


企业也可以主动“配合”第三方机构。比如,企业在检测时调整工况,将本来正常运行的3条生产线临时关闭2条,污染物排放强度自然大幅降低。再如,检测时,把末端治理设备的“强度”开大一点,平时开小一点,甚至只在检测时运行,平时干脆关闭。“想糊弄人的方法有很多。”马立强说。

关于污染防治设施异常运转情况,刘春蕾也观察到,一些重点排放单位会如实填写,但多数中小企业的执行报告中此项往往是空白。“(如果)只能靠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减少运营成本才能赚到钱,自然不会填报。”

监管能力尚难匹配

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的数据靠企业自主填报,如何监督数据质量?目前,我国采取“企业自查、地市排查、省级抽查、国家复核”的机制。

济南环科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勤合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山东省,排污许可执行报告首先由区县生态环境分局和市生态环境局进行审核,省级生态环境厅按照一定比例抽查。

赵勤合所在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受生态环境部门委托,协助审核执行报告的质量。审核内容包括企业填报数据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来源是否有依据等,如果发现数据异常,会与企业沟通并把执行报告退回,让企业修改后重新提交。


“对于没有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只凭一次检测数据填报的,我们无法判断数据是否真实,因为这是第三方检测公司负责的,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赵勤合说,“我们只负责审核检测报告是不是符合规范等一些形式上的问题。”

“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好的手段管理中小企业执行报告中检测数据的质量问题。”赵勤合说。

在马立强看来,专业人员并不是没有办法核查中小企业的数据质量,比如可以通过查阅台账、耗电量、污染设备耗材购买记录等,但问题是企业数量太多,执法成本太高,不可能逐一检查。


基层人手紧缺也是掣肘。来自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的作者于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到,全国环境执法人员约有8万人,而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约有273.44万家,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约36.92万张。“人企比”为1∶34。

2021年3月1日起,排污许可制度的顶层设计文件《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实施,规定超过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排放污染物,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吊销排污许可证。

“但许多中小企业的执行报告数据质量堪忧,目前的监管也难以有效核查。”刘春蕾认为。

在排污许可制度推行之前,我国环保监管以环评等制度为主。环评考察的是企业在生产之前的污染源末端治理设施是否能满足环保要求。如果说排污许可证相当于企业的“身份证”,那么环评则相当于“准生证”,但“生下来”以后是不是真的符合环评报告,尚缺乏一套系统性的监管制度,主要依赖执法人员随机现场检查,效率较为低下,也给企业带来较大负担。

排污许可制度推行后,我国的生态环境执法模式也在发生变化。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文,提出将非现场监管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2025年7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到,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为企业减负。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