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許倬雲生命裡最後的19年,靠著什麼撐下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上大學時,許倬雲得到校長傅斯年的關注,在傅斯年勸說下,大二時從外文系轉入歷史系,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李國欽獎學金,本可赴美留學,但出資人李國欽生前留有遺囑,要求身體健全者才能得到獎學金。時任校長錢思亮抱不平,向胡適求助,胡適4次去紐約郊區拜訪華僑徐銘信,徐銘信不重視文科,最終被胡適說服,破例捐了1500塊美金,表示下不為例。


胡適沒給許倬雲上過課,但許倬雲一直視胡適為恩師。




傅斯年與胡適讓許倬雲深入理解了民族主義:傅斯年是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常說“漢賊不兩立”;胡適在美國讀書時曾鍾情世界主義,抗日戰爭時,他又回歸民族主義立場,晚年仍批評中國傳統文化,但用英文撰稿時,又常有所回護。

先生們的道德情懷,為審視現實豎立了價值坐標,促使許倬雲不僅能“從世界看中國”,也能“從中國看世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期間,許倬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在《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先生一生回顧》中寫道:“我自己經歷過開刀的痛苦,看見無數小孩子的悲痛,對他們產生同情;我本以為美國民主制度下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卻在民主自由的背後看到那麼多的丑陋東西。所以這五年的洗禮是洗滌心肝,轉換性情,讓我整個變了一個人。”

許倬雲由此形成濟世的使命感。

04.


活著,就要做“有溫度的學術”

不少讀者奇怪,許倬雲先生是學問大家,晚年多寫普及書;與年輕人聊天,談的也是生活,而非歷史。

只有“從世界看中國”的視角,很難理解許倬雲先生,在《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分子》中,許倬雲先生指出:不論歐美還是中國,專家型的人才越來越多,但是真正能夠把專業跟社會、國家、世界發展的命運聯系起來的人越來越少。




左起:費孝通、許倬雲、金耀基

學者葉超認為:“許先生提醒我們:學者,尤其是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者,不僅應該成為學術上的專家,更應該思考世界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國家的命運。個人的命運與時代和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知識分子作為助推社會進步與變革的一大力量,對自身使命的反思將深切影響其知識實踐,並最終對世界、社會、國家和個人的命運產生影響。”

做純學術,與做“有溫度的學術”,區別正如許倬雲先生所說:“我寫《西周史》,寫到西周覆亡的時候,就想到自己年輕時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是流著眼淚寫的。當我將手寫稿拿去給打字員的時候,打字員看到手稿上的淚漬,說,老師你哭了?”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