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父母有這1個特征,不建議長期住一起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就意味著,父母時時刻刻都在給孩子制造“死能量”。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徹底不能管孩子了。

關鍵在於整體的養育風格:


孩子是在以生能量為主導的風格中長大,還是在以死能量為主導的風格中長大。

兩者會導致巨大的差別——

生能量不斷發生的人,他的自我會很強大,很堅韌,而且很真實。

相反,在被控制的環境下長大的人,因為累積了太多死能量,他的自我就會很虛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越來越喪失對自己、對世界的信心,因為在他過往累積的經驗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願望基本上都會死掉。

很多厭學抑郁的孩子身上,都是積壓了太多的死能量。

此外,高控制的帶來的傷害還在於——

一個從小在被控制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無意識地將這種關系模式復制給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代際傳遞。

比方說放水杯這件事,

假如孩子能夠有所覺察,能夠對父親說:“你為什麼要拿我的杯子?我感覺你在控制我。”

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當他成為父母,控制孩子可能性反而要小。

但假如孩子接受了父親的行為,把心裡的難受抹掉或者給壓下去了,並說服自己:“爸爸也不容易,他是為了我好,我就忍一下。”

當他一次次地將父親的邏輯合理化,

那麼成為父母後,他很可能會沿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一代一代的輪回下去。

對此,心理學上說,

一個人構建怎樣的關系模式,往往是他童年關系模式的再現。

也就是,我們小時候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會內化到我們的內心深處,變成我們“內在的關系模式”。


當我們在關系中,這個模式就會不自覺地跑出來。等我們有了孩子,它也會呈現在我和孩子之間,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常分享一句話,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最大的祝福,是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而活;

而原生家庭最大的詛咒,就是不斷告訴孩子“你的感覺是錯的,你得聽我的。”

很多人之所以總盯著別人的事,總想著去控制孩子、控制伴侶,

其實是因為他們知道:控制自己太難了,所以轉去控制別人。

比如很多父母,自己事業做不好,家務也很一般,但管起孩子來卻非常自信,說話總是斬釘截鐵。


為什麼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卻對管孩子這麼有信心?

這其中有一個巨大的原因是——

人在控制自己時有“體感”,

但控制孩子時則失去了“體感”。

比如控制自己的時候,要戒煙、 戒酒、改變作息習慣,就會發現要身體力行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

但控制孩子時沒有了體感,只需用頭腦來分析想象,因此會產生一種錯覺: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導來,他的人生就順了。

這樣的控制欲望,是生活中很多痛苦的源頭——

被控制者會感到窒息、憤怒,陷入自我懷疑;

控制者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然後也覺得很委屈;

最後,關系會因此變得緊張、疏離,甚至走向破裂。

我們常將“做什麼”視為愛,

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太多的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幹預孩子行為的沖動,因為太多的幹預是不必要的。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