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父母有這1個特征,不建議長期住一起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控制,是家庭中最常見的傷害。


每當談到控制,總有人說:

不管孩子學習,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


不管孩子作息,他們就會胡亂作息……

以前我也會認真和他們探討,但後來我發現,其實這純屬一個辯論而已,根本沒有探討到真正的點上。

真正的關鍵點是:控制欲強的人,他們有太多無意義的、瑣細的控制。

所謂管孩子學習和日常作息,只是找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合理的點,證明自己控制是有意義的。

一旦去看那些瑣細的控制,你就會發現,它們荒唐、可笑又傷人。



我的一位男性朋友,曾分享他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回到家裡,把水杯放在桌子上。

父親走過來說:“你怎麼把水杯放在這呢?你應該放在那兒。”

但他早預料到了,即便一開始他就把水杯放在那兒,父親一樣會過來糾正他。

哪怕就只有0.1毫米,父親都要過來挪動一下,像是有癮。

並且我的這位朋友當時已經快30歲了。

這聽上去是不是非常的無聊可笑?

但類似的事情無處不在。

前段時間我接受了一個采訪,底下評論區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在家庭裡的遭遇——

“剛剛和我媽吵了一架,因為我微信頭像換了個小倉鼠,她不喜歡。”

“哈哈我四十多了,拜灶王爺插一炷香,我婆婆都要抽出來重新插一次。”

“小時候吃飽了,我媽還要往我嘴裡塞飯,直到我幹嘔了哭了也不聽,甚至看我哭還會罵我。長大後提起這事,她說,我自己小時候吃不飽,所以想讓你吃飽些。”

“家裡老人覺得洗潔精是化學劑,會引起肩膀痛,我洗碗時就一直站在旁邊念叨不要用洗潔精,試過用科學解釋,但沒用,一定要說到你不用為止。”

控制,是養育者的一份自戀——

“我”有一個想法,並試圖將這個想法套在“你”身上。

這首先是,沒有了邊界感,模糊了我與你的獨立界限,在構建共生。

其次是,太把自己的想法當回事,甚至當做真理來對待了,但實際上,很多控制都是沒事找事,

毫無意義,卻拿它去破壞最親近的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基礎的規律,叫做“生能量”和“死能量”。

什麼意思呢?

我們的每一個願望,都是一份能量。

當這個願望實現了,它就是“生能量”;

當這個願望不能實現,它就是“死能量”。

比如孩子的日常穿衣。

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穿上了喜歡的衣服,這就是孩子的一份生能量;

如果父母非覺得孩子冷,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穿衣,這就變成了孩子的一份死能量。

說到這,高控制帶來的傷害就非常清晰了——

假如父母控制欲望很強,孩子有了自己的願望,卻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感覺和意願做選擇,被迫聽從父母,



這就意味著,父母時時刻刻都在給孩子制造“死能量”。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徹底不能管孩子了。

關鍵在於整體的養育風格:

孩子是在以生能量為主導的風格中長大,還是在以死能量為主導的風格中長大。

兩者會導致巨大的差別——

生能量不斷發生的人,他的自我會很強大,很堅韌,而且很真實。


相反,在被控制的環境下長大的人,因為累積了太多死能量,他的自我就會很虛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越來越喪失對自己、對世界的信心,因為在他過往累積的經驗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願望基本上都會死掉。

很多厭學抑郁的孩子身上,都是積壓了太多的死能量。

此外,高控制的帶來的傷害還在於——

一個從小在被控制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無意識地將這種關系模式復制給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代際傳遞。

比方說放水杯這件事,

假如孩子能夠有所覺察,能夠對父親說:“你為什麼要拿我的杯子?我感覺你在控制我。”

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當他成為父母,控制孩子可能性反而要小。

但假如孩子接受了父親的行為,把心裡的難受抹掉或者給壓下去了,並說服自己:“爸爸也不容易,他是為了我好,我就忍一下。”

當他一次次地將父親的邏輯合理化,

那麼成為父母後,他很可能會沿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一代一代的輪回下去。

對此,心理學上說,

一個人構建怎樣的關系模式,往往是他童年關系模式的再現。

也就是,我們小時候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會內化到我們的內心深處,變成我們“內在的關系模式”。


當我們在關系中,這個模式就會不自覺地跑出來。等我們有了孩子,它也會呈現在我和孩子之間,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我常分享一句話,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最大的祝福,是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而活;

而原生家庭最大的詛咒,就是不斷告訴孩子“你的感覺是錯的,你得聽我的。”

很多人之所以總盯著別人的事,總想著去控制孩子、控制伴侶,

其實是因為他們知道:控制自己太難了,所以轉去控制別人。

比如很多父母,自己事業做不好,家務也很一般,但管起孩子來卻非常自信,說話總是斬釘截鐵。

為什麼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卻對管孩子這麼有信心?

這其中有一個巨大的原因是——

人在控制自己時有“體感”,

但控制孩子時則失去了“體感”。

比如控制自己的時候,要戒煙、 戒酒、改變作息習慣,就會發現要身體力行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

但控制孩子時沒有了體感,只需用頭腦來分析想象,因此會產生一種錯覺: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導來,他的人生就順了。

這樣的控制欲望,是生活中很多痛苦的源頭——

被控制者會感到窒息、憤怒,陷入自我懷疑;

控制者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理解,然後也覺得很委屈;

最後,關系會因此變得緊張、疏離,甚至走向破裂。

我們常將“做什麼”視為愛,

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太多的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幹預孩子行為的沖動,因為太多的幹預是不必要的。



特別是對於控制不好自己的父母來說,少管孩子,你就贏了。

當父母給予孩子一個巨大的空間,

讓孩子在這個空間內,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發性去探索世界,發展他的熱情和創造力,

那麼孩子就能夠逐漸學會尊重、信任自己的感覺,然後逐漸走向成為他自己的道路。

這個道路看似慢,但非常值得。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被別人的意志所奴役,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父母一定得明白,愛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

真正的愛是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屬於他們的人生課題。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