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66萬億"生育補貼",救不了日本生育率?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你領的生育補貼,來自我交的「單身稅」”。


日本(专题),這並不是一句玩笑。

明年4月,日本政府就要開始向老百姓征收“單身稅”了。當然,這個單身稅是要加雙引號的。因為它並不是專門針對獨身人士的新稅,而是政府為緩解人口下降危機,面向社會所籌措的一筆資金,其學名為:


兒童育兒支援金”。

但在輿論場上,不少日本網民仍堅稱這就是“獨身稅”,每每提起這個詞的時候,他們都帶著強烈的不滿。

有人直言這個“單身稅”,簡直就是政府拍腦袋想出來的昏招:



有人則將自己生活中的不順,都歸咎於“單身稅”的推出:



更有人極端地表示,我和“單身稅”不共戴天,有它沒我,有我無它:



如此強烈的反對情緒,讓人不禁好奇:

一筆“兒童育兒支援金”,為何能在日本引發眾怒?





不是單身稅,但日本民眾仍不買賬

兒童育兒支援金的推出,還要追溯到2024年。

當時日本政府為挽救生育率,進一步加大了對本國孕婦和兒童的補貼力度。

為了完成補貼,政府需要每年發放2.1萬億日元。



但政府無法輕易拿出這筆巨款,所以只得發動國民幫忙。

兒童育兒支援金”應運而生。

該支援金面向全日本的醫保參保人員征收,基本的繳納原則是逐年增加個體所負擔的金額。

你賺的錢越多,要交的錢也就越多。



比如一個日本人一年大約能賺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专题)10萬元),那他在2028年就要每個月拿出350日元(約合人民幣17元),為拯救生育率做出自己的貢獻。

因為所有參保人員都要繳納,所以理論上講,這筆款項沒有針對不婚不育人士,擔不上“單身稅”的名號。

只不過,“兒童育兒支援金”所惠及的對象都是有娃家庭。

如果你一直沒娃,那用官方的說法,就算是你參與到了一項全新的、“作為全世代和所有經濟主體支持育兒家庭的共享和團結機制”當中。

算是以一己之力為日本的未來做托舉了。



日本民眾並不認可這種托舉,堅持把兒童育兒支援金稱為單身稅。

哪怕每月繳納的稅款不足20元。

事實上,日本並不是唯一一個陷入“單身稅”爭議的國家。

上世紀40年代,蘇聯為了在戰後盡快恢復人口所推出的“無子女稅”,要求無孩人士(男性25歲至50歲, 女性20歲至45歲)每月要將工資收入的6%上繳國庫。



順帶一提,該稅一直征收到蘇聯解體。

如果個人收入過低,因健康原因無法生育,或是發誓獨身的僧侶,均可享受免稅待遇。



即便日本官方出面辟謠,表示“兒童育兒支援金”被誤解嚴重,大量民眾依然執著的用“獨身稅”或“單身稅”來進行代指:

根據NHK的統計,使用“獨身稅”一詞的社交媒體帖子,自去年10月左右開始逐漸增加,僅六月一個月就多出了20多萬條。

在網絡上,日本民眾對其的吐槽點也是各式各樣:

“單身要交錢,是不是接下來呼吸也要交錢了?”

“連這種錢都要從國民身上出,真是荒謬,難怪大家都不想結婚和生育啊。”

“雖然知道這不是針對單身人士的,但這不也是隱形征稅嘛?”

有人更是直接把矛頭對准了2023年剛剛成立的,專門用來應對少子化的兒童家庭廳。



今年5月,該廳的政策擔當大臣三原順子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稱政府去年在生育方面的支出已達7.3萬億日元。

這漫不經心的自曝,把日本民眾都氣炸了:

“一年花7萬億保生育,結果生育率依然連年創新低,這錢都花哪去了?”

有人甚至直接給三原扣上了“中飽私囊,打著促生育幌子貪污”的帽子,並在社媒上呼吁取消兒童家庭廳這種浪費稅金的機構。



日本大眾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對情緒,主要還是因為:

政府靠發錢促生育已經發了幾十年,但其最終效果實在是太有限了。





發錢催生,效用正在衰退?


日本政府給娃發錢,最早能追溯到1971年的《兒童補貼法》。

當時給出的初版標准,是對有三娃或更多娃的家庭,每月每孩發3000日元,按當時的購買力換算一下,大致就是5~10罐的奶粉錢。

之後,這個補貼標准隨著日本的經濟狀況上下波動,不斷修改。到2024年,就變成了:

未滿3歲的,一個月發1.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17元);

3歲以上的,一個月發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78元);

而如果家裡有三個以上的寶寶,那補貼金額還會翻倍。



據統計,自2004年有數據可參考開始,作為全球率先對抗少子化的“先鋒”國家,日本政府在生育這個問題上,已經砸進去了至少66萬億日元。

而他們燒掉了這個天文數字後,得到的結果則是:

2024年,日本新生兒數量不到73萬,再次創造近年新低。

與此同時,在調查中,有1成的日本人明確表示,“無論國家采取什麼措施,都絕不想生育。”



盡管在今天的日本,一個生育的家庭能獲得50萬日元的生育補助金,新生兒可以一直領津貼領到18歲,且在5歲之前享受免費的幼兒教育和保育。

但在《日本經濟新聞》去年5月的報道裡,仍有超過7成的受訪者直言:

他們不婚不育,就是擔心有“經濟負擔”。

換句話說,雖然日本政府砸錢催生的力度在這些年越來越大,但從民眾端的視角看:

把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大學,大約需要花費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5萬)到4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91萬元)的養育成本。

相比之下,國家給的那些補貼實在是有些杯水車薪。

發錢催生的“邊際效應”很快就顯現了出來。日本學者山口慎太郎“樂觀”估算:


現在再增加1萬億日元的兒童津貼,也只能將生育率提升約0.1%。





反之,對於那些本來就打算生多個孩子的日本家庭而言,政府的補貼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這幾年裡,二胎及以上生育占日本每年出生總人口的比例正在緩慢增加,也側面映證了該國的生育分化現象:

要麼堅決不生,要麼兩個起生。

在這樣的現狀下,“兒童育兒支援金”會被網民們反感,甚至將之簡化為“單身稅”進行討伐,也就不難理解了。

日本網民就表示,與其發動所有人來為一個見效很難顯著的“支援金”買單,還不如給多子家庭做稅收減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今天全日本各地的生育率都在連年跳水,但也存在著那麼幾個逆全國大勢,把生娃徹底盤活的城鎮。

而這些城鎮在“催生”上的成功,還真不都是由一味的砸錢所換來的。



生育,不單是錢的問題

像位於千葉縣的流山市,其生育率曾在2017年~2022年間,連續6年位居全日本的榜首。

該市有兩句宣傳的歌詞甚至是:

“想當媽媽就來流山市、想當爸爸就來流山市。”

而把“生育友好”變成城市的賣點,流山政府所做的不僅有砸錢,還有完善的幼兒托育服務。



從2010年到2023年,流山市將當地托兒所的數量從17所增加到了100所,並設立了大量的托兒所接送巴士。

而如果家長有工作走不開,就可以通過電話或APP,讓自家寶寶被市政府人員帶去托育,最晚可以到晚上8點,托育費則是最初1小時100日元(約合人民幣4.8元),之後每半個小時多收500日元(約合人民幣24元)。



因為流山市在區位上距東京較近,而東京又長期面臨幼兒園極度短缺這一問題,所以不少首都的雙職工家庭,便選擇遷往流山市生娃。

這樣既緩解了孩子出生入園難的問題,又可以讓政府的托育機構來負擔一部分養娃的壓力。



流山市不僅人口增長勢頭強勁,其大鷹森站前公寓樓盤的售價,也順帶著從3000萬日元漲到了6000萬日元。

而除了流山市,還有生育率一度飆到2.95的岡山縣奈義町,以及生育率連續9年創新高的兵庫縣明石市。當地政府刺激生育的手段要麼是發動社區集體輪流帶娃,要麼是讓培訓好的育兒支援員來協助年輕的父母帶娃。

比砸錢發福利更重要的,或許是政府在整個育兒流程上對家庭全方位的支持。



畢竟,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需要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

還有成年人對其付出足夠的時間與精力。

早在1994年,日本政府就曾提出過全方位構建“快樂育兒社會”的“天使計劃”,呼吁在津貼補助的基礎上,創造更完善的托育環境,給新生兒父母更長的育兒假等等。

但由於該計劃的呼吁性大過強制性,所以地方政府推行相當緩慢。



而今,像流山這樣的日本小城,正試圖將當時的構想轉為現實,並為當下這個生育低迷的東亞,提供某種破局的可能。

不止在經濟上支持,而且將養育子女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從父母二人擴大到社群、政府以及社會的各個維度。

這樣的方法最終能否逆轉少子化的未來,現在看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對不少日本人而言,這總比讓他們因單身而被“歧視”要好多了。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